简介:社区矫正(Community-basedCorrections),亦称“社区矫治”或“社区处遇”,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总称。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而言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的基本涵义在于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区别于监禁矫正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社区矫正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伴随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的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西方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监狱人满为患,而作为监禁刑主要场所的监狱,又不可能无限扩大。随着先进行刑理念的生成和普及,西方国家开始探索行刑社会化问题,他们对一部分被判处轻刑的罪犯,以放在社区中矫正取代监禁矫正,不仅降低了行刑成本,也收到了较好的改造效果。到上世纪80年代,适用社区矫正的国家越来越多,有些国家适用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刑数量已大大超过监禁刑数量,在欧美国家更是发展迅猛,目前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矫正已经比较成熟。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愈加重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权益保护、犯罪预防工作日益增强,社会各界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血。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我国第一部预防犯罪的专门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该法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立法上和实践中的缺陷开始逐一显露。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实践,揭示我国现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的缺陷,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提出一定的建议。
简介:创建现代化文明少管所是未成年犯管教育所当前的头等大事,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创建过程中,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教育改造质量有了切实提高,教育改造环境不断优化。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形势、治安形势严峻和自身素质差、改造环境与回归环境反差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使未成年犯的回归心态复杂化。迫切需要未成年犯管教报加大教育改造工作改革力度,在严格执行刑罚的基础上,对未成年犯实施开放式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犯回归社会的适应性,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安置、接茬帮教工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家庭——社会——政府”安置模式,切实提高安置质量,预防并减少未成年犯释放后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