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中医骨伤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2017年74例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疗法,对照组采用腰痛宁胶囊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民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17例,治愈率为45.95%;有效18例,有效率为48.65%;无效2例,无效率为5.41%;治疗总有效率为94.69%。对照组治愈8例,治愈率为21.62%;有效17例,有效率为45.95%;无效12例,无效率为32.43%;治疗总有效率为67.57%。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中医骨伤手法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同时可使腰腿疼痛得到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腰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研究组接受非融合动态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状况,并对比。结果对比术前患者ODI指数,以及术前、术后三个月近侧邻近节段ROM,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三个月、术后一年时ODI、术后一年时ROM指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腰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疾病可考虑给予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此方式效果更为突出,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对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疼痛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共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ODI指数。结果经检验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对比无差异(P>0.05),在干预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围手术期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感,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的相关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的患者,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到2018年1月,本研究选择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均为25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为患者选择采用中药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伴随有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情况,治疗之后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改善患者的新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菌种分布、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3年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并进行跟踪调查,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内共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205例,其感染发生率按年份统计分别为0.28%、0.34%和0.39%,居医院内同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占58.53%,其中以白念珠菌感染率最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皆表明,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常见易感因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以及侵袭性操作等.结论: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积极控制易感因素是降低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早诊、早治是预防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特点。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按照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65例,年龄大于或者等于60岁)和非老年组(65例,年龄小于60岁)。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免疫学指标、生化指标。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甲状腺炎者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谷草转氨酶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与非老年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未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当前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亦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与普通细菌性肺炎早期临床特点的异同,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标准。方法收集并比较研究我院收治的54例确诊的SARS病人和42例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SARS均与SARS患者有确切的近距离接触史,年龄在14~78岁,平均39,4±14.7岁,男23例,女3l例;普通肺炎病例42例的年龄在16~76岁,平均4l.2±ll.3岁,男28例,女14例。SARS与普通细菌性肺炎早期临床特点的共同点有:二者均有发热、咳嗽、乏力、X线胸片改变。不同点:SARS的潜伏期为2~16天,平均为7.4±3.8天;大多没有其它原发病或基础病(83.3%);发热相对较轻,体温多在38℃~39℃之间(68.5%);全身酸痛多见;咳嗽轻,为阵发性干咳,少数咳少量白粘痰及痰中带血;血常规示白细胞、粒细胞正常或降低(分别为85.2%、87.0%),部分病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9.6%);肺部X-线摄片主要表现为片状或斑片状炎症渗出(85.9%),少数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改变(14.l%);两个肺叶以上病变多见,炎症多位于双侧下肺/中下肺(51.8%),其次为单侧下肺/中下肺(38.9%).单侧上肺(5.6%)、双侧上肺(3.7%);痰、咽拭子标本常规细菌培养均阴性。普通细胞性肺炎大多存在原发病或基础病(86.4%);发热较重,多超过39℃;全身酸痛少见;咳嗽较重,常伴咳黄痰;血常规示白细胞、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多正常;肺部X-线摄片以炎症渗出为主,以单肺叶病变为多见。结论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相比,SARS患者基本没有基础疾病,且发热、咳嗽相对较轻,少痰,白细胞和粒细胞记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胸片主要为双侧片状阴影,以双下肺野常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93例心内科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三组,A组为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AMI患者,共100例,B组为AMI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52例,C组为消化道出血后发生AMI的患者,共41例。观察三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治疗差异,随访2年后,比较三组患者再发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疾病(包括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非致死性AMI等)的情况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治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B、C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A组,B、C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A组,B、C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值明显低于A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的比例均互不相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均有消化道出血,B组输血患者的比例远远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年的跟踪随访,发现B、C组再发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比例和死亡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消化道出血的AMI患者的臨床表现比单纯的AMI患者更加复杂,抗凝治疗更加困难,且再发风险大,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特点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结核菌培养和涂片法对患者的痰液中的细菌进行检测,分析痰液中的细菌种类。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出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57株,占比为66.28%(57/86),革兰阳性菌为20株,占比为22.99%,真菌9例,占比为10.34%。结论通过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菌进行检测,能够为患者感染的类型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使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用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量,对患者的日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对下呼吸道感染者的痰菌进行检测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将患者分为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运用回顾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以及病理分级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对纳入患者3年存活率进行随访统计。结果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出血,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主要病理分级为I级;中青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出血,主要病理类型为腺癌,主要病理分级为III级。其中,老年组患者的3年存活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分级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同时老年患者的3年存活率相对高于中青年患者,预后效果好。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崇明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lowerrespiratoryinfections,ALRIs)患儿所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采集523例ALRIs患儿的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类病原体[嗜肺军团菌1型、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的IgM抗体;同时采集其深部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偏肺病毒抗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3例ALRIs患儿的病原体总阳性检出率为69.2%,其中混合感染者占2.9%。感染率排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为RSV(20.1%)、肺炎支原体(13.4%)、副流感病毒(9.9%)、人偏肺病毒(8.0%)和腺病毒(6.9%)。病原体的总检出率在不同性别患儿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季节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ALRIs疾病间的病原体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最高。结论:本地区ALRIs患儿感染的病原体以RSV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感染,其中又以婴儿易感,且冬、春季多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8例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到我疗养院进行相关医治的病患为研究成员,按照数量平等原则将其分为一般组以及护理组,分别予以一般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治疗。对两种护理方法的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护理组病患住院时间显著优于一般组,且护理满意度为95.45%,显著高于一般组的81.82%,VAS评分、JOA评分(4.9±0.8)分、(15.8±3.0)分均低于一般组,统计得到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病患身体得到更快康复,值得推荐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到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作为本次分析对象,平均分为两组,以经皮内镜椎间孔为入路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以经皮内镜椎板间为入路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比例,各项数据接近,P>0.05。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9.59%,有效率为16.33%,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77.55%,有效率为20.41%,总有效率为97.96%,P>0.05。结论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经皮内镜入路,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共(86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2月10日,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50.15±1.21)min、术中出血量(120.15±2.01)ml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运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疼痛程度评分也比较低,患者的耐受力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应用硫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4例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硫酸镁治疗,比较治疗中的各项指标和产后各项指标。结果治疗中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观察组并发生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中分娩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产后并发DIC率、平均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症容易引发胎盘早剥,采用硫酸镁对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进行治疗,有利于终止妊娠,改善妊娠结局,提升新生儿的存活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