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健康成年人距骨的内偏角及跖倾角,为临床进钉角度及术后复位评价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标准。方法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天津医院共纳入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20名。扫描CT后获得DICOM格式双侧踝关节数据,通过Mimics19.0软件进行距骨的三维重建后,使用3-matic功能对距骨内偏角、跖倾角进行测量。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健康成人受试者内偏角为26.3°±3.2°(20.1°~32.7°),跖倾角为40.8°±2.5°(35.0°~45.7°)。男性内偏角为:左侧26.0°±3.3°,右侧26.1°±3.2°;跖倾角为:左侧40.1°±2.5°,右侧40.1°±2.5°。女性内偏角为:左侧26.5°±3.3°,右侧26.6°±3.2°;跖倾角为:左侧41.4°±2.8°,右侧41.6°±2.2°。同性之间左右侧距骨内偏角、跖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0~-0.166,均P>0.05)。异性之间同侧距骨内偏角及跖倾角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01~-0.457,均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的左右距骨内偏角及跖倾角呈对称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上可用内偏角及跖倾角为进钉角度及复位评价提供参照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40例腕关节、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单排CT平扫、DR摄片、16排螺旋CT薄层平扫,并把16排螺旋CT平扫图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三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6排螺旋CT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16排螺旋CT检查漏诊率明显低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结论16排螺旋CT检查可以全面和立体的反映腕关节、踝关节损伤的部位、程度与范围,是较为理想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rona Mortis(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及位置,为骨盆前入路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112例患者(224侧半骨盆)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92岁。将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及走行情况,比较该动脉在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半骨盆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测量该动脉直径、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以及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计算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面垂直距离的比值。结果224侧半骨盆中,共发现40条CMOR动脉,发生率17.86%(40/224);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9.12%(26/136)、15.91%(14/88),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6.07%(18/112)、19.64%(22/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87, P值均>0.05)。CMOR动脉直径为(2.01±0.34)mm;该动脉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为(3.41±1.22)mm;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为(58.34±6.42)mm,男性(55.15±3.25)mm、女性(64.26±6.69)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 P<0.01);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垂直距离的比值为0.38±0.04,男性0.36±0.03、女性0.42±0.04,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7, P<0.01)。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构建出CMOR动脉的三维模型,并对其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有助于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入路,降低损伤CMOR动脉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2=4.931,t=5.884、6.375,均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2=14.806,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2=8.093、5.878,P=0.004、0.015)。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简介:目的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在处理鹿角形结石遇到诸多难题,CT扫描后三维重建构建结石与肾脏的3D影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辅助PCNL术中超声定位提高穿刺精度,降低穿刺难度,提高结石清除率。方法CT重建组纳入25例诊断为鹿角形结石患者,术前均行泌尿系CT平扫+三维重建,通过3D立体旋转,设计最短穿刺距离、直达肾盂、操作角度最广、最方便的通道,行斜仰卧位联合截石体位16F单通道PCNL术;CT组纳入30例,术前仅行泌尿系CT平扫,通过平面CT片预先设计通道,行同样术式做对照组;并讨论2例典型鹿角形结石案例。结果CT重建组与CT组在术中出血量[(108±24)mlvs(156±45)ml]、手术时间[(109±20)minvs(121±23)min]、结石清除率(91.21%vs85.73%)以及造瘘管留置时间[(6.5±1.9)dvs(7.7±1.7)d]的比较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13.0±1.8)dvs(14.5±3.0)d]、术后输血(0VS6.67%)和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0vs6.67%)的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个体化鹿角形结石和肾脏的3D影像,为PCNL术的通道建立提供更精准的定位,从而实现手术风险的“最低化”,结石清除效果“最佳化”。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胸部CT三维重建与食管吞钡在食管异物诊治中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自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食管异物102患者,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吞钡方法进行诊治,而观察组采用胸部CT与三维重建进行诊治,比较两组方法诊断差异和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发现食管异物的发现率为94.12%,对照组成功发现食管异物的发现率为82.35%,观察组的成功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胸部CT三维重建可以有效发现食管异物,其诊断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是临床诊治还应根据患者情况作出相应判断,选择合理诊断方法,以实现快速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GE64排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关节损伤患者15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CT平扫,观察组患者采用GE64排CT扫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经过以上不同方式的CT扫描,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二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E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作用重要,该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骨关节损伤的部位和周围组织的情况,这可以为临床医师的早期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分别行DR摄片及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统计骨折部位,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肋骨骨折确诊率及骨折合并症检出情况.结果7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共157处肋骨骨折,肋骨骨折多发(63.1%)多于单发(36.9%),大多发生于4~10肋(82.2%)及腋段(52.9%).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确诊率(96.2%)显著高于DR平片(80.3%,P〈0.01);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漏诊率(3.8%)显著低于DR平片(19.7%,P〈0.01).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尚发现其他部位骨折19处及肺部合并症16例.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极大提高了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在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及并发症方面其临床价值明显优于DR平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64排宝石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外伤骨折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 72例骨折患者行宝石 CT三维重建,显示该技术在外伤骨折及骨折术后诊断中的优势。结果 64排宝石 CT三维重建可以非常直观的显示外伤骨折及术后的情况,是非常理想的外伤骨折诊断、评估术后及预后的方法,对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40例腕关节、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单排CT平扫、DR摄片、16排螺旋CT薄层平扫,并把16排螺旋CT平扫图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三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6排螺旋CT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16排螺旋CT检查漏诊率明显低于单排CT平扫和DR摄片(P<0.05)。结论16排螺旋CT检查可以全面和立体的反映腕关节、踝关节损伤的部位、程度与范围,是较为理想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简介:动目标多观测点图像去模糊及三维重建是三维视觉检测与测量技术应用中的难题,而特征检测对去模糊及三维重建的结果影响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观测点图像SURF特征配准及去模糊的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SURF特征点检测并对这些特征点进行配准,根据配准的特征点求解Kruppa方程得到各视点图像的相机内外参数矩阵,进而求取图像的点扩散函数即模糊核并对图像进行去模糊处理。其次,提取图像中的SURF特征点并进行配准,求取任意两幅图像的仿射变换矩阵,获取多观测图像的像素点投影。最后根据SURF特征的配准及多观测的投影结果,对去模糊后的图像进行立体匹配,从而完成多观测图像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多观测点图像去模糊及三维重建具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隐匿性微小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X线及常规CT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率及不同三维重建技术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检出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各类型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率均高于常规CT及X线诊断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检出率大于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的检出率(P<0.05),但与表面遮盖成像技术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隐匿性微小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继续检查,能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骨关节创伤患者66例,按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X线摄片诊断)33例,观察组(给予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33例,对比2组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关节创伤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肋骨骨折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法医鉴定案例中的60例(108根肋骨)骨折对象参与试验,对比普通CT检查、X线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对肋骨骨折检出率,金标准以最终确诊结果为准。结果:普通CT检查肋骨骨折检出率为50/60(83.33%);X线检查肋骨骨折检出率为47/60(78.33%);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肋骨骨折检出率为59/60(98.33%),检查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的X线检查、普通CT检查等方式相比,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直观观察骨折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因此,对于法医鉴定肋骨骨折而言,采取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升影像质量,为法医鉴定肋骨骨折提供可靠的依据,建议在法医鉴定应用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