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大鼠脑组织损伤后局部及外周血中细胞免疫状况的改变,探讨脑组织的保护及全身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ELISA方法,在不同的时程检测脑组织局部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IFNγ及IL-10的含量。结果伤后10d.损伤灶周边脑组织内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加,CD8^+/CD4^+T淋巴细胞增多更显著,每高倍视野下两者比值约为300:270;而外周mL中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减弱,IFNγ活性下降、IL-10活性增高。结论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局部细胞免疫明显增强,外周血中细胞免疫减弱,且发生功能转化,导致Ⅳ型超敏反应显著减弱。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区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区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简介:目前缺血性卒中所致神经损伤修复的传统治疗方法尚无突破,而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新型治疗策略正成为研究热点。大量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实验已经证实,无论是机体自身干、祖细胞的动员、募集,还是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都显著改善了受损的神经功能。目前已证实局部植入、静脉注入、或全身动员的干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4(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CXCChemokineReceptor-4,SDF-1/CXCE4)趋化分子和β2-整联蛋白等因子的作用下归巢至脑缺血区域;提供富含营养因子的微环境,保护坏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织;增强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促进卒中后内源性干、祖细胞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并逐渐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丢失的神经元。这几重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结构重建和功能修复。
简介: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总结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多功能电生理监测仪,共对9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对原发灶切除结合外周皮层电灼的方法,分析ECoG在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意义。结果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其中88例在原发灶外周监测发现棘波(占91.6%),切除原发灶及扩大手术范围行低功率电灼皮层后,85例棘波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少(占96.6%),术后复查常规脑电图(EEG)显示癫痫控制率为96.8%。结论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在颅脑病变合并继发性癫痫的患者治疗中,单纯切除原发灶及扩大范围电灼虽不能完全消除癫痫灶,但ECoG监测对于指导癫痫灶的处理是术中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
简介:目的:建设基础护理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提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以网络教学平台的慕课式课程设计为支点,通过申请开课、创建课程门户、建设教学资源库、完善移动学习终端建设等步骤完成课程建设,并通过发布视频任务、发起网上讨论、布置课后测验、计算机随机组卷考试等方式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结果: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共完成教师发布的单元测验和视频任务点43个,平台访问次数达39528人次,师生共参与讨论话题672个。结论: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仅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学习的瓶颈,实现了网络大数据监督下学生的自主课外学习管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但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引导学生诚信学习,实现课堂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是慕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分为失语组和无失语组,其中失语组15例,无失语组17例。洛文斯顿成套测验中文版(Loewensteinoccupationaltherapycognitiveassessment,LOTCA)第2版评估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对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LOTCA各分项分值及总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对WAB中各分项得分及失语商与LOTCA各认知分项得分及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并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失语组的LOTCA总分低于无失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69.0~92.0)分vs99.0(86.0~102.5)分,P<0.05];失语患者LOTCA总分与WAB各分项及失语商呈正相关(r=0.587~0.883,均P<0.05),WAB分项中的各分项与LOTCA中各分项之间呈正相关(r=0.521~0.843,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失语商的主要因素为LOTCA总分(β=0.707,P=0.003)。结论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程度越重其非语言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越重。
简介: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急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在急诊科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36),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并调查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可程度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主观认可并乐于参与PBL教学。结论: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护理本科生急诊实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