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与自体膜在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应用材料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行硬脑膜修补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生物型组和自体膜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硬膜外总引流量。结果生物型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自体膜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体膜组比较,生物型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膜外总引流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膜比较,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患者中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减少,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唇腭裂牙槽嵴裂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自体髂骨松骨质移植联合口腔修复膜,观察术后效果,并分别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与6个月行X线检查。结果正常愈合19例(82.6%),另4例(17.4%)术后7d近牙龈边缘局部存在小裂缝,但在之后1周愈合;术后3个月行X线片,患者牙间高度均达到I级或II级;阻萌牙均在2~3周内开始萌出,发育正常。结论口腔修复膜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成骨效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骨移植在牙周骨下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0例(95颗患牙)牙周骨下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6个位点)和观察组(30例,49个位点),均进行常规翻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自体骨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GTR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术区同位点牙槽骨密度与骨缺损高度、牙周组织指标、龈沟液中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水平,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同位点牙槽骨密度较术前增加(P<0.05),骨缺损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24周两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较术前缩短(P<0.05),出血指数(B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GAL值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龈沟液中TGF-β、BMP-1水平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TR联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促进牙周骨下缺损的修复和新生,患者术区牙龈美容形态良好。
简介: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模型中基底膜重塑的变化规律.方法将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于大鼠创面,分别于移植后1、2、3、4、8、12、16周留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的变化规律及12周时基底膜的超微结构,同时以单纯薄自体皮移植进行对照.结果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高于单纯薄自体皮移植.12周时复合移植组基底膜清晰连续,半桥粒较多且分布均匀;薄自体皮组基底膜致密板模糊、不连续,半桥粒减少且分布不均.[CX2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表达增高,可能有利于复合皮移植后基底膜的重塑,增强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进而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03月-2022年04月本院收治的102例IMH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B组联合内界膜翻瓣治疗,C组联合自体血填充治疗,比较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EZ)的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下(SFCT)脉络膜厚度。结果: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EZ的缺损直径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三组SFCT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IMH皆可有效促进黄斑裂孔闭合,但在促进黄斑区解剖结构恢复方面,内界膜移植及翻瓣的效果优于自体血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