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改革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政府对标准化工具在公共服务领域运用的必要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地方政府对落实路径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国内研究对这一点没有作出充分的回应。而30年前发端于英国、而后扩散至全球的市民公约制度改革引领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国外相关研究也成果丰硕。本文通过考察全球市民公约制度改革的产生、发展、完善与扩散的过程,在分类基础上对其动因、特征与运行过程进行比较,梳理和总结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样本公约模式、以西班牙为代表的电子公约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城市公约模式的经验,以便为加快国内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程、开拓多维观察视角提供多种成熟方案,同时为减少制度实验成本、降低改革风险、增强改革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做相关理论准备。
简介: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共青团把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增强组织政治特性的一项基础工程,置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变迁宏大背景下,青年干部教育的发展有其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典型特征。根据当前共青团改革背景下新时代党对青年干部培养要求,总结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干部教育的经验,为的是加强其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基础作用和战略作用,建设好党在青年工作领域中具有特色鲜明政治学校。在青年干部的教育上突出政治,把握青年干部教育培养的新动向,实现分类培训与按需培训有机结合,构建具有青年干部教育特色的团课教育体系,优化中央、省、市各级青年干部教育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青年干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效利用各类优质培训资源,构建全国青年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简介: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变化。这种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崛起的现实主义分析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简介: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其重要方面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规范化、定型化的成果系法律、法规.对各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进行比较,既可以从省级法规的角度观察村民自治制度乃至整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现状,也可以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为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建言献策.各省实施办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大都与不同省份地域的差异包括在此基础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差异无关,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选择造成的.各省实施办法较好地贯彻了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但却未能很好地贯彻不与上位法相重复的原则.实施办法重点应作程序性的、具体操作方法的规定,即使作实体性的规定也应当注重具体化、操作化.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各省实施办法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简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学术研究专著。本书共包含10章,均在社会互构论的指导下,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当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结果进行了讨论。理论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各学科、领域的实证研究统一了概念,避免混淆;二是,在实证研究的推动下,社会互构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实现了操作化,例如,互构、政治教育机构、多主体、政治知识、政治认同、政治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基于社会互构论的假设——互构,协变。例如,路径分析表明,政治教育机构与个体政治态度间既有直接联系,又有经过个体认知加工的中介联系;回归分析也表明,个体的认知特征与政治教育机构产生交互,对个体的政治态度等产生影响。综上,社会互构论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提供了解释,同时,实证研究也廓清了理论,回答了社会互构论所提出的问题。
简介:"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研究。"应然性"研究主要是对人的理想性发展的研究,指向较远的未来,"实然性"研究主要是对人的实际状况的研究,指向历史与现实,也指向人的发展的当下可能性研究。本文主要是对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对"人性"、"民族性"与"国民素质"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加以建构性的大致界定,对其相互的关联发展展开假设性的思考。本文认为,关于实然性"人的研究"的梳理整合有可能使"人的研究"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构建"关于人的科学的历史"(埃德加·莫兰)。"人的研究"是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青少年研究的理论重心基本上偏向应然性"人的研究"。随着实然性"人的研究"的梳理与系统性整合,青少年研究的理论重心有望在应然性与实然性"人的研究"间得到均衡。这无疑有助于青少年研究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与科学,从而推动为青少年研究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