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颅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脑肿瘤的预后除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周水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有关。国内近年来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系统研究不多。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脑膜周水肿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膜中VEGF的表达,用头颅MRI估计周水肿的存在及程度。结果:30例脑膜中,26例脑膜有VEGF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6.7%。VEGF表达强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水肿指数(edemaindex,E1)的差异有显著意义(EI=4.8与EI=I.2,P〈0.01)。结论:VEGF可能是形成脑膜周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膜瘤 瘤周水肿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巨大动脉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巨大动脉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巨大动脉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 简介:在无麻醉下施行人工流产术,常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与不适,严重者可致心血管反应,表现为人工流产综合征,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人工流产术时施行适当的麻醉镇痛是完全必要的。我院采用管阻滞加子宫腔内阻滞以施行人工流产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骶管阻滞 人工流产综合征 疼痛与不适 心血管反应 不同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11例中7例根治性切除,4例临界切除,经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体。参考有关文献,并对11例颈静脉球体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例颈静脉球体中,女性2例,男性9例,年龄28~63岁。其中右侧颞骨5例,左侧6例,病理分期A期4例,B期3例,C期3例,D期1例。临床表现依肿瘤所在具体部位而有所不同,术后行放射治疗,其中9例良好,2例复发。结论明确诊断颈静脉球体须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三方面资料,手术彻底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疗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颈静脉球体瘤 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 标签: 心脏肿瘤 治疗 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患者,女性,67岁,以“绝经17年,发现盆腔包块5年”为主诉入院。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式,阴道畅,宫颈光滑,无肥大,发现宫体平位,增大如孕50d,活动良好,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肿块。B超:盆腔可见一6cm×6cm,实性强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提示盆腔实性占位。临床诊断: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大小10cm×7cm×6cm,前壁明显隆起,表面光滑,灰红色,切面前壁肌层可见一球形肿瘤,包膜完整,大小5cm×5cm×4cm,于宫壁肌层分界清,黄色,质软。

  • 标签: 子宫脂肪瘤 子宫平滑肌瘤 术后病理检查 实性占位 子宫切除术 盆腔包块
  • 简介:面神经鞘肿瘤罕见,自1930年Schmidt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文献报道只有400例左右。本文报道1例巨大面神经鞘患者。

  • 标签: 面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治疗 面神经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胃间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收治的42例胃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平均年龄57.4a,其中≥50a者32例,占76.2%;男女之比2:1。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恶性)的仅l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胃间质的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胃间质瘤 手术治疗 诊断 腹腔镜 切除术
  • 简介:病例:女,53岁.上腹胀痛、呕血2日,于2002年1月15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胃镜示胃底肿瘤(平滑肌瘤?).于2002年1月24日行"剖腹探查术+肿瘤及部分胃壁切除术",术中见胃底近大弯侧有一约5×5cm2大小圆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无靡烂、出血,已侵犯浆膜,肿块与胃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周围淋巴结无肿大,肝表面无结节.

  • 标签: 胃肿瘤 病例报告 GST 胃恶性间质瘤
  • 简介:患者女,38岁.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半月,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查体:上腹部偏左可扪及5cm×4cm大小包块,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尚可,无搏动感.胃镜示胃癌.于1998年3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所见:胃体前壁肿物直径约10cm,未达后壁,肿物与周围各脏器无粘连,幽门下淋巴结肿大.

  • 标签: 胃恶性间质瘤 幽门下淋巴结 梭形细胞 肥城矿务局 核分裂像 上皮样细胞
  • 简介:患者男,54岁。原有包皮过长史,2月前因包皮发痒在外院行包皮环切手术,术后切口处呈乳头状隆起,逐新增大而转诊秘院。检查:龟头冠状沟处及包皮板可见一环形菜花样肿物,以阴茎背翻为著.其表面多处溃破,裂口处有较多分泌物,且恶臭,双侧腹股沟区可扪及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可活动、无压痛。

  • 标签: 双侧 腹股沟区 术后切口 压痛 转诊 包皮环切
  • 简介:患者,男,64岁。进行性眩晕,伴右耳耳鸣,头痛、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味觉丧失及走路不稳1月余入院。体检:共济失调,眼球呈旋转性震颤,右侧头面部痛觉、温觉、触觉丧失。右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右侧变干,张口下颌略偏向右侧。听力右侧较左侧稍差。CT检查:右桥小脑角小脑侧有一约4cm×3cm的液性暗区,密度较均匀,边缘规则,诊断:右小脑囊性占位(外院)。MRI所见:右桥小脑角区有一囊性占位病变,靠近小脑侧。边缘光滑,与小脑分界清晰。

  • 标签: 桥小脑角 囊性 MRI诊断 听神经瘤 下颌 鼻唇沟
  • 简介:目的分析垂体的MRI影像学的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或活检证实的18例垂体,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18例垂体包括泌乳素腺瘤8例,促生长激素腺瘤3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5例。其中大腺瘤11例,微腺瘤7例。大腺瘤于T1WI像上呈低、等或高信号,T2WI上呈稍高或混杂信号,部分有囊变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囊壁及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微腺瘤于T1WI像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像上呈中等或混杂信号,半剂量(0.05mmoL/kg)增强扫描呈相对低信号,边界更加清楚。垂体MRI影像学特点为鞍底下陷、部分侵入蝶、颈内动脉包绕、海绵受累、鞍隔突破等。结论MRI可充分显示垂体的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定性、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对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垂体瘤 MRI诊断 影像学 颅脑肿瘤 临床资料 腺体组织
  • 简介:病例报告:患者女,58a。因“反复腹泻10a,加重伴呕吐2mo,于2002年12月18日收治。患者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4次/d,呈稀糊状,不伴有粘液脓血,无发热、腹痛、黑便、反酸、嗳气等症状。外院就诊予抗生素、胃肠粘膜保护剂等治疗可缓解,但停药后腹泻症状又出现。2mo前腹泻症状逐渐加重,10余次,d,呈水样白色液体,内有食物残渣,

  • 标签: 胃泌素瘤 病例报告 生长抑素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