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手术的成功并非治疗的终点,术后康复同样至关重要,术后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时间段内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椎板开窗治疗)和观察组(椎间盘镜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优良率等情况,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90.0%,组间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较高。结论椎间盘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略好于椎板开窗治疗,因此更具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式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临床同期、随机化、病例对照研究,将107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7例采用后路MED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据199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术后出院时疗效,并按照腰痛疗效评分方法评价其术后6、12、24、36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MED组有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定位错误;对照组有2例定位错误、2例脑脊液漏。MED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约1/3,术中出血量减少约120ml,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约5-6天,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缩短约7-9天,恢复工作及生活时间减少约32.3天。MED组患者出院时的优良率为95.8%,对照组为94.7%,差异无显著性。MED术后6、12、24和36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4%、95%、95.3%和95.85对照组分别为93.5%、94%、94.2%和94.5%,各时间点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性。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3年内效果相近,但MED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时间早的优点,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实验的研究时段为: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间,实验对象为:在此期间本院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患者的临床病历调取分析以后,选择其中11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告知患者实验目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进行治疗,最后对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有效率进行记录,术后进行半年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为49-107min,平均6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6d,平均3.2d。疗效评价:4例可、56例优、50例良,优良率为96.36%;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对比有较大差异,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不会出现明显并发症,治疗优良率也较高,且创口较小,所以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0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进行治疗,将治疗前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作为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NGF(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酪氨酸激酶A)、P75表达水平与腰腿痛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临床实施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纳入的6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主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患者椎间盘中NGF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与P75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GF蛋白浓度。对比分析轻度退变患者与重度退变患者椎间盘NGF蛋白浓度;Logistic多因素分析椎间盘NGF蛋白浓度的影响因素;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ODI(Oswestry)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观察对比NGF蛋白浓度高低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与ODI评分。结果:椎间盘中NGF及其受体TrkA、P75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9.39%、36.36%、25.76%。轻度退变患者的NGF蛋白浓度与重度退变患者无差异(p>0.05);NGF蛋白浓度与NGF细胞阳性率、TrkA细胞阳性率密切有关(p<0.05);手术实施前,NGF低蛋白组与NGF高蛋白组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NGF高蛋白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明显更高,与NGF低蛋白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P75表达水平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中普遍较高,尤其是术后腰腿痛明显的患者,NGF高表达会直接加重腰腿疼痛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LW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抽取北大医疗潞安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94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LWF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EL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并发症、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62%)略高于对照组(85.11%),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高于观察组(4.26%),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LDH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器(ROI-C)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应用ACDF联合ROI-C治疗颈椎病的患者89例,其中男58例,女31例,共融合138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间融合率以及邻近节段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远期效果。结果89例手术患者随访时间为(25.6±6.8)个月,最小12个月,最长36个月。单节段53例,手术时间为(85.54±12.53)min,出血量为(58.45±10.24)mL;双节段25例,手术时间为(115.57±16.42)min,出血量为(92.62±12.44)mL;三节段9例,手术时间为(148.63±19.42)min,出血量为(118.54±11.25)mL;四节段2例,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188 min、175 mL及214 min、225 mL;术后1周至12个月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显著增加,NDI评分显著降低,VAS评分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5、26.35、20.26,均P<0.05)。术后仅2例出现吞咽不适感,发生率为2.2%;患者均未出现切口血肿、感染、声音嘶哑、呛咳等并发症。术后1周至12月随访时患者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X线检查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融合器松动移位,未见邻近节段有明显退变。结论采用ACDF联合ROI-C治疗颈椎病疗效良好,术后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颈椎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选择。方法收集我院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给予PECD治疗,通过对比患者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椎间高度的变化,分析PECD手术的价值。结果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32例患者手术时间79~121分钟,手术出血量47~172ml,术后住院时间4~8d,佩戴软性颈托1月,复查MRI后提示减压彻底,未发现颈椎失稳。结论在掌握严格手术适应症后,颈椎后路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优势。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探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和腰椎休门病(lumbarScheuermann’sdisease,LSD)及休门样改变的内在联系以及LSD在LD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LDH(T12/L1-L5/S1)患者(共计450个运动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的143个节段作为研究组(LDH组),无腰椎间盘突出的307个节段作为对照组(N组)。通过复习其CT、MRI和X线片,对比两组合并各种影像学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及LSD的比例,进一步在LDH组内分别对比存在各种休门样改变的节段和无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比例。结果LDH组出现各种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均高于N组,分别为Schmorl结节23.8%(34/143)和5.5%(17/307;χ2=32.29,P〈0.001),终板不规则55.9%(80/143)和4.2%(13/307;χ2=159.10,P〈0.001),椎体后缘离断27.3%(39/143)和0.3%(1/307;χ2=87.47,P〈0.001),椎体楔形变7.0%(10/143)和0.7%(2/307;χ2=12.77,P〈0.001)。LDH组34.26%(49/143)的节段符合腰椎休门病诊断,而N组仅为0.98%(3/307;χ2=105.78,P〈0.001)。存在Schmorl结节(66.7%,34/51;χ2=82.61,P〈0.001)、终板不规则(86.0%,80/93;χ2=191.51,P〈0.001)、椎体后缘离断(97.5%,39/40;χ2=152.47,P〈0.001)、椎体楔形变(83.3%,10/12;χ2=41.05,P〈0.001)的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比例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的节段(12.2%,39/320)。结论LDH与LSD关系密切,LSD可能参与LDH的发病。Schmorl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以及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联合骶管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LDD联合骶管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病人76例。单椎间盘突出40例,≥2个椎间盘突出36例。L3/4节段突出20个,L4/5节段55例,L5S1节段22例,共97个椎间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5±4),术后三个月随访JOA评分为(24±2),有显著性差异(P>0.05)。76例病人中59例为优,14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为96.1%。术前VAS评分平均为(2.4±5),术后三个月VAS评分为(1.9±1.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联合骶管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做为一种优化的微创手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采取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分析评价术后治疗效果。结果72例患者,手术时间在32-9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54.8±2.1)分钟;出血量11-29毫升,平均出血量(21.8±0.8)毫升。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下降,术前与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增长,VAS评分及ODI指数下降幅度也随之变大。结论对于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观察组采用MED治疗,均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分别为(49.51±12.72)min、(3.47±1.18)d、(7.07±3.45)d、(2.29±0.39)cm,均短于对照组的(58.28±14.86)min、(4.87±1.23)d、(10.85±4.02)d、(5.59±0.58)cm,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52.73±10.89)ml,少于对照组的(77.72±15.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高于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LDH患者采用MED治疗的创伤较小,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促进术后恢复,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MED)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2014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1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的意愿确定手术方式,行MED治疗78例,行FD治疗102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术后随访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MED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FD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症;而FD创伤较大,出血较多,住院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较慢,但适用于各种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