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6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检验其体育锻炼因果定向的类型、个体差异以及体育活动水平差异.结果显示,所调查青少年倾向于控制定向类型.6-10岁年龄段非个人定向为优势定向,11-15岁和16-20岁年龄段的优势定向均为自主定向.男生表现为非个人定向类型,女生则是控制定向类型.结果表明,三类锻炼因果定向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_((1,1366))=1.76,p〉0.05;F_((1,1366))=3.71,p〉0.05;F_((1,1366))=3.23,p〉0.05).自主定向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_((2,1365))=24.05,p〈0.01),11-15岁与16-20岁年龄段自主定向得分明显高于6-10岁年龄段.控制定向(F_((2,1365))=0.15,p〉0.05)与非个人定向(F_((2,1365))=1.4,p〉0.05)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2)×年龄(3)的交互作用(F_((2,1365))=0.57,p〉0.05;F_((2,1365))=1.56,p〉0.05;F_((2,1365))=1.4,p〉0.05).不同体育活动水平的自主定向(F_((2,1365))=11.95,p〈0.01)和控制定向(F_((2,1365))=19.11,p〈0.01)有显著差异,中等和高体育活动水平的自主定向和控制定向显著高于低活动水平.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锻炼不到位等问题,从时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使文化课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把学生的学习与体育锻炼有机的整合。
简介:摘要针对中职生课外活动“不动”的现象,我们对汕头3所中职学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分层调查,从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时间、态度、生活方式、健康意识等对中职生课外活动人群加以分析,得出了课外活动人群“不动”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了改善和提高中职生参与课外活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办法,从而使中职生提升健康意识,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提高体育锻炼效果,形成健康体育观,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简介:采用2005年福建省三城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取得的20-59岁成年人资料,按是否锻炼者、是否体育人口、坚持锻炼时间等标准将其分为多种类别,对影响国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人口特征、阶层、行为特征、体质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初步探索。发现成年国民是否锻炼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城乡种类等10个变量有关;成年有锻炼习惯的国民是否属于体育人口与步行时间和工作时间等行为方式等8个变量有关;随着坚持锻炼时间的延长,所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少,在比较坚持锻炼3—5年与5年以上的锻炼者两种类别概率时,只剩下年龄和体质总评分数因素有较显著的作用。文章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