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以寻求预测CIN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有指征行阴道镜活检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8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480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0.2%(193/480),其中正常/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17/42)、66.2%(131/198)、26.4%(28/106)、17.3%(17/98)和0(0/36)。其中CIN1组、SCC组与正常/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与CIN2/3组,CIN1、CIN2/3组与SCC组HPVLI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在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 LGG)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 IDH-1)突变状态和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测定IDH-1突变状态和Ki-67增殖指数的44例LGG患者病例,其中IDH-1突变型24例,IDH-1野生型20例。在ADC图上测量病灶实质的最小ADC值(ADCmin)、平均ADC值(ADCmean)和对侧镜像正常脑白质的ADC值,计算相对最小ADC值(rADCmin)和相对平均ADC值(rADCmean)。比较LGG 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组间各ADC值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ADC值对IDH-1突变状态的评估效能,并分析其与Ki-67增殖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IDH-1突变型组的ADCmin、ADCmean、rADCmin和rADCmean值均高于IDH-1野生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各参数均能对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LGG进行有效区分,其中,rADCmin鉴别效能最佳,以0.978为最佳截止值,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38、80.00%、83.33%、81.82%、80.00%和83.30%。LGG ADCmin、ADCmean、rADCmin和rADCmean与Ki-67增殖指数间均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552、-0.590、-0.532、-0.579,P均<0.05)。结论ADC值可用于评估LGG IDH-1突变状态,对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评估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例TIDD患者及15例经病理证实的LG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3.0TMR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定量测定患者病变区及其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区(镜像区)的ADC值及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重建白质纤维素的3D图像,观察白质纤维素与病变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TIDD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484±0.14)×10^3mm^2/s、0.109±0.02和(0.725±0.05)×10^3mm^2/s、0.443±0.08,LGG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368±0.09)×10^3mm^2/s、0.163±0.01和(0.684±0.03)×10^3mm^2/s、0.471±0.04。TIDD组与LGG组两组内病变区与镜像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病变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GG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明显受压外移,较对侧稀疏、中断及形态改变;TIDD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纤维稍稀疏,未见明显中断及移位改变。结论TIDD与LGG在DTI上的弥散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二次手术术式探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实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手术后二次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实行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实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差别(P<0.05)。实验组的手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差别(P<0.05)。实验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宫颈上皮瘤变宫颈锥切手术后实行二次手术中使用腹腔镜手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手术的时间较短,手术中出血量较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体检中应用TCT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筛查价值。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接诊的100例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患者采用TCT结合高危型HPV检测(观察组),对双号组患者进行单纯TCT检测或者单纯高危型HPV检测(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对上皮内瘤变的筛查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准确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2.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妇科体检中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来讲,采用TCT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可以有效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关联性,以期提高在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收的110例子宫内膜增生刮宫标本,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 82例单纯性EH标本中EIN的检出病例为3例(3.66%);7例单纯性EH伴不典型增生标本中EIN的检出病例为1例(14.29%);8例复杂性EH标本中EIN的检出病例为1例(12.50%);13例复杂性EH伴不典型增生标本中EIN的检出病例为12例(92.31%)。其中复杂性EH伴不典型增生标本中EIN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类型,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CIN患者88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CKC治疗,研究组应用LEEP治疗。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创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宫颈管粘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KC,LEEP治疗CIN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速、术后粘连发生率低等优势,适于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采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与重组a-2b干扰素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取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接收的患CIN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50例,拟行LEEP术治疗;研究组共5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重组a-2b干扰素联合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及HPV感染率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术后的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出血时间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短(P<0.05);研究的HPV感染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低(P<0.05)。结论针对CIN患者行LEEP术与重组a-2b干扰素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美国利普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LPT)在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LPT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结合TBS2001报告系统,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妇科就诊的42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例标本取材满意率为100%,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中正常或良性细胞改变者共4041例,占被检人数比例的94.4%;检出阳性患者238例,占5.6%,其中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135例,占阳性患者的56.7%;非典型鳞状细胞倾向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31例,占13.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9例,占16.4%;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1例,占13.0%;鳞状细胞癌1例,占0.4%;非典型腺细胞(AG-CUS)2例,占0.8%;HPV感染40例,占0.9%。球杆菌感染448例,占10.5%;放线菌感染39例,占0.9%;滴虫感染115例,占2.7%;霉菌感染217例,占5.1%。ASC-H以上的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4.4%。结论LPT技术结合TBS报告系统应用于宫颈细胞涂片配合阴道镜活检,是筛查和诊断子宫颈癌和癌前期病变的可靠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术后联合中药保妇康栓对促进创面愈合及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80例CI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治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病例均行LEEP,术后常规予以止血、口服抗生素;联治组术后1周加用保妇康栓,1枚/d,2周/月,共用3个月,经期停用,对照组不用;分别于LEEP术后2周及1、2、3个月各复查1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12个月分别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DNA复查,比较两组恢复正常情况;观察宫颈疾病的转归和HPV清除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12个月HPV转阴率[联治组:(6.90±0.78)周、7.5%(3/40)、100.0%(40/40)、97.5%(39/40),对照组:(9.60±1.10)周、27.5%(11/40)、85.0%(34/40)、77.5%(31/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患者LEEP术后辅用保妇康栓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HPV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诊治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使用子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效果。方法:对本院妇科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1例经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均行子宫颈冷刀锥切术诊断治疗,分析子宫颈冷刀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结果:子宫颈冷刀锥切术在诊断病理级别方面的符合率为85.25%(52/61),其中升级占比19.67%(12/61),降级占比8.20%(5/61),宫颈浸润癌患者10例,切缘阳性患者3例。结论:使用子宫颈冷刀锥切术诊断和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十分明显,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早期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这一疾病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阴道炎患者上皮内瘤变发生影响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4年8月江西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期间收治的慢性阴道炎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皮内瘤变分为发生组(n=39例)和未发生组(n=82例)。查阅两组病历资料,对患者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3.6.2软件中的rms构建上皮内瘤变发生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构建模型的区分度及效能;运用校准曲线评估构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构建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121例慢性阴道炎患者经相关标准确诊上皮内瘤变39例,发生率为32.23%。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HPV感染(β=1.434,OR=3.231,95%CI=2.683-3.895)、IL-17(β=1.693,OR=6.392,95%CI=6.012-6.995)、NLR(β=1.552,OR=4.681,95%CI=3.963-6.612)、Alb(β=1.383,OR=3.112,95%CI=2.596-4.661)及M-CSF(β=1.405,OR=3.196,95%CI=2.973-4.594)是慢性阴道炎患者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列线图获得模型方程:Y=40.596-3.329×HPV感染-1.548×IL-17-1.159×NLR-0.985×M-CAF-0.416×Alb;预测模型灵敏度为84.36%、特异度为81.59%,曲线下面积为0.857,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慢性阴道炎患者上皮内瘤变占比较高,其发生多以HPV感染、IL-17、NLR、Alb及M-CSF水平有关,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区分能力较好,能预测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癫癇相关的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术后癫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112例癫癇相关的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成年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术后癫癇复发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癫癇发作类型、癫癇病程(首次癫癇距手术治疗的时间)、肿瘤的部位、切除程度、病理级别、病理类型、增殖指数(Ki-67)、放化疗与否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癫癇病程、肿瘤切除程度、增殖指数(Ki-67)、放疗对于术后癫癇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癫癇发作类型、肿瘤的部位、病理级别、病理类型、化疗对术后癫癇复发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189,P<0.05,95%CI:0.059~0.602)、癫癇病程(OR=0.509,P<0.05,95%CI:0.316~0.820)、肿瘤切除程度(OR=0.292,P<0.05,95%CI:0.103~0.829)、增殖指数(Ki-67)(OR=0.160,P<0.05,95%CI:0.046~0.554)是术后癫癇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影像学提示为幕上低级别胶质瘤的癫癇成年病人应尽快行手术治疗,术中在不影响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全切肿瘤,减少肿瘤负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癫癇复发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计划数据库的胶质瘤标本信息,探讨较低级别胶质瘤标本中相对低表达的基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选取678例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512例,胶质瘤母细胞瘤(GBM)166例]的698例胶质瘤标本[包括LGG患者529例,GBM169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分析其基因表达水平数据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分析筛选在肿瘤中低表达的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用STRING和蛋白交互作用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R软件根据基因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标本、LGG和GBM组织均低表达的基因为155个;蛋白互相作用关系中连通性值最大的前20位基因中,得到12个基因的功能富集数据,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可能为重要的肿瘤生长信号通路之一。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2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改善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TCGA挖掘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探索肿瘤抑癌基因的生物信息手段;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家族可能与胶质瘤的生长和预后明显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在液基细胞学异常患者中对宫颈上皮瘤变Ⅱ级(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Ⅱ)及以上病变(CINⅢ、宫颈癌)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179例宫颈液基细胞学异常并行Hr—HPV检测以及阴道镜检查加宫颈活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采用x^2检验,并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占46.5%(1013/2179),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whichcannotexcludehighgradesquareousintraepitheliallesion,ASC—H)4.1%(89/2179),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LSIL)34.7%(757/2179),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HSIL)及以上占11、6%(253/2179),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glandcells,AGC)3.1%(67/2179)。结果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Ⅱ10.3%(224/2179),CINⅢ6.4%(140/2179),鳞癌1.2%(27/2179),腺癌0.4%(9/2179),其余81.6%(1779/2179)为宫颈低度病变(包括CINⅠ与湿疣)或慢性宫颈炎。在各种细胞学中,高危型HPV阳性时检出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机会增加,在ASC—US、ASC—H、LSIL、≥HSIL中,差异有显著性。当Hr—HPV病毒负荷量在0—0、9、1.0—9.9、10.0—99、9、100、0—999.9、≥1000.0时,CINⅡ及以上病变占2.2%(13/588)、9.7%(21/216)、24.9%(97/389)、29.8%(182/611)、23.2%(87/375)。将HPV载量做10的对数转化行Logistic回归检验,HPV载量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机会增加1.325倍。结论在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患者中检测Hr—HPV能辅助诊断CINⅡ及以上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冷冻疗法在阴道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阴道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应用冷冻疗法。在治疗后三个月复查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的总有效率率是93%(9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阴道排液现象,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冷冻疗法在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异,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病理诊断为HSIL,后行子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其中资料完整、诊疗过程符合宫颈癌诊疗规范、既往无宫颈手术史的患者594例,根据绝经情况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463例)和绝经组(13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HR-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绝经后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阳性率[12.98%(17/131)]、HR-HPV阳性率[77.86%(102/131)]与未绝经组[11.45%(53/463)、80.56%(373/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0.23、0.46;P值分别为0.632、0.496)。绝经组患者子宫颈表面柱状上皮移位的比例[43.51%(57/131)]、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比例[87.79%(115/131)]均低于未绝经组[64.36%(298/463)、93.74%(434/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8.46、5.16;P值分别为<0.001、0.023)。绝经组ECC阳性率[62.60%(82/131)]、子宫颈Ⅲ型转化区[73.28%(96/131)]、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9.92%(13/131)]、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24.43%(32/131)]均高于未绝经期患者[46.22%(214/463)、26.78%(124/463)、1.73%(8/463)、5.40%(25/4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0.95、94.68、20.11、42.6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高(OR=6.569,95%CI 4.130~10.446)、ECC阳性率高(OR=1.978,95%CI 1.250~3.128)、锥切切缘阳性率高(OR=4.581,95%CI 2.386~8.794)、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高(OR=4.612,95%CI 1.557~13.668)及宫颈外观光滑的比例高(OR=0.464,95%CI 0.294~0.731),是绝经后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006、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HSIL与未绝经妇女存在差异,临床症状和筛查表现存在不典型性,并且病变易累及宫颈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病理升级的比例高,所以对诊断为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女性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