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莱西市人民医院2022年9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早期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治的炎性肠炎患者50例为炎症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9-9的含量,清晨空腹状态下采取静脉血,使用本院提供的罗氏原装试剂盒和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三个指标的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炎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EA、AFP和CA19-9的灵敏度分别达到了79.6%和71.4%、75.5%。联合三个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显著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远超单独检测。结论:观察组较对照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HES)用于严重创伤骨科患者急性血液稀释后对蛋白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6至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符合入选标准、择期行手术治疗的严重创伤骨科患者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4):乳酸钠林格组(A组)和HES组(B组)。A组患者气管插管后经静脉以0.5 ml·kg-1·min-1的速率输注10%血容量的乳酸钠林格液行急性血液稀释。B组患者气管插管后经静脉以0.5 ml·kg-1·min-1的速率输注10%血容量的HES行急性血液稀释。急性血液稀释前即刻(T0)、急性血液稀释后24 h(T1)、48 h(T2)测定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HSA)、血浆循环内皮数量(CEC)、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HES输入人体后与HSA结合,荧光光谱法分析HES和HSA的结合关系,进一步研究HES对HSA的影响。结果A组HSA、TP、CEC、TNF-ɑ、IL-6、IL-10、CRP在T0时分别为(38±5)g/L、(66±5)g/L、(5.5±0.4)个/0.9 μl、(24±5)μg/L、(8.9±0.8)μg/L、(44±6)μg/L、(13.6±1.4)mg/L;在T1时分别为(33±5)g/L、(60±6)g/L、(10.2±0.7)个/0.9 μl、(87±9)μg/L、(38.8±2.3)μg/L、(57±7)μg/L、(23.4±2.4)mg/L。B组HSA、TP、CEC、TNF-ɑ、IL-6、IL-10、CRP在T0时分别为(38±4)g/L、(66±5)g/L、(5.4±0.6)个/0.9 μl、(24±6)μg/L、(9.1±0.9)μg/L、(45±6)μg/L、(13.4±1.8)mg/L;在T1时分别为(35±5)g/L、(62±5)g/L、(7.4±0.6)个/0.9 μl、(70±8)μg/L、(29.5±3.1)μg/L、(72±6)μg/L、(19.7±2.2)mg/L。与T0时比较,A组HSA、TP在T1时降低(P<0.05);与T0时比较,两组CEC在T1时升高(P<0.05);与T0相比,两组TNF-α、IL-6、IL-10、CRP在T1和T2时升高(P<0.05)。与A组相比,B组CEC在T1时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TNF-α、IL-6、CRP在T1和T2时降低(P<0.05);IL-10在T1、T2时升高(P<0.05)。HES加入到HSA后,HSA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随着HES浓度增加,HSA的荧光强度降低,HES诱发HSA荧光猝灭,HES与HSA的色氨酸(Trp)-214形成1∶1的结合物。结论HES减少严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低蛋白的发生,HES输入体内后与HSA的Trp-214结合形成1∶1复合物,体积增大利于HES的机械堵漏,同时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炎作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对淀粉样蛋白β1-42(Aβ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Homer3的影响,探讨其对A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ham组(小鼠海马注射生理盐水)、AD组(小鼠海马注射Aβ1-42)、二甲基亚砜(DMSO)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溶剂DMSO连续14 d)、雷帕霉素(RAPA)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mg/kg连续14 d),每组8只。对每组小鼠进行Morris迷宫和Y迷宫实验,测定其认知功能,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1-42、mTOR、磷酸化mTOR(p-mTOR)、Homer3的表达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环次数明显减少,交替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环次数明显增加,交替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明显增加,Homer3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减少(P<0.05),Homer3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改善Aβ1-42所致AD小鼠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减少脑内Aβ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磷酸化、上调突触相关蛋白Homer3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IgG抗体相关疾病(MOGAD)被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它可表现为视神经炎、脊髓炎、脑干脑炎以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在临床上常会遇到MOG-IgG抗体和其他自身免疫抗体(如寡克隆蛋白、AQP-4、NMDAR-Ab、GlyR-Ab等)并存的情况,有必要对该现象进一步认识,以期更好地诊断MOG-IgG相关脱髓鞘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患者39例的资料,男25例,女14例,年龄15~80(40±16)岁,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2)与非复发组(n=27),对其临床表现、复发相关因素、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累及眼别63只眼,其中视神经周围炎(OPN)30只,占47.6% (30/63);发作次数1~9次,其中12例发作≥2次。发病时重度视力损害(SVL)有37只眼[58.7%(37/63)],最终随访视力SVL有7只眼[11.1%(7/63)]。视盘水肿48只眼[76.2% (48/63)];视神经MRI长节段病变47只眼[74.6%(47/63)]。1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复发组比非复发组年龄小[(28.5±9.8)岁比(43.3±16.4)岁,P=0.001 ];两组的性别、是否双侧发病、最初视力、最终视力、视盘是否水肿、头和脊髓是否有病灶以及是否加免疫抑制剂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的患者急性发作期均予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16例加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缓解。结论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多双眼同时发病,常表现为OPN,多伴视盘水肿,病初视力损害重,但大多视力恢复较好。可能合并脑膜炎和脑炎。视神经MRI显示病变常表现为长节段病变。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疼痛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CRP)在外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外科收治的患者70例,按感染程度分为无感染组25例、重症感染组15例,局部感染组3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RP,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全身感染时,血清PCT和CRP浓度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T显著性更高。结论与CRP相比,PCT是一个较好的外科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能有效地发现早期重症感染,以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提高可靠的医学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0月入住我院的35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的35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免疫荧光定量DCT、免疫比浊法对血清中PCT及CRP进行测定。比较两组PCT及CRP阳性检测率、血清PCT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PCT及CRP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5.00%、8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18%、12.73%);观察组新生儿血清中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P<0.01)。结论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可有效诊断与鉴别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评判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86(miR-186)在肾癌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调控E-钙黏蛋白影响肾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肾癌组织标本4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86在40例肾癌组织及4种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克隆形成、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学等方法检测miR-186过表达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分析miR-186对肾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miR-186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如E-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86与E-钙黏蛋白的靶向关系。结果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8.4±9.2)岁。miR-186在肾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组织:0.005 2±0.000 4比0.015 5±0.001 5,P<0.001;细胞:0.334 3±0.025 1、0.457 0±0.026 6、0.229 8±0.011 0、0.741 1±0.091 0比1.000 0±0.085 2,均P<0.001),miR-186在肿瘤直径大小(≥4 cm比<4 cm为0.003 2±0.003 4比0.008 4±0.007 2,P<0.001)、临床分期(≤Ⅱ期比>Ⅱ期为0.007 8±0.005 8比0.002 7±0.002 3,P=0.021)及组织学分级(<Ⅱ级比≥Ⅱ级为0.008 8±0.006 3比0.004 6±0.003 0,P<0.001)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86过表达可抑制肾癌786-O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miR-186可以直接靶向调控E-钙黏蛋白并促进其表达。结论miR-186可能通过直接调控E-钙黏蛋白影响EMT并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和肌钙蛋白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4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病房确诊脓毒症住院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30)、严重脓毒症组(n=30)和脓毒性休克组(n=30)。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采用ECG机及彩色超声超声超声机及彩色超声仪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休克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容易引起左室肥厚,QT间期离散度能预测血透患者左室肥大、心律失常指标;肌钙蛋白能预测脓毒症患者心脏损伤程度。
简介:运用荧光光谱对酒石酸美托洛尔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酒石酸美托洛尔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测定了酒石酸美托洛尔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观结合常数Ksv,Ksv分别为2.271×10~5、3.698×10~5、5.923×10~5.同时也测定了两种物质分子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其中不同温度下酒石酸美托洛尔与BSA的结合位点数都约为1,说明酒石酸美托洛尔与BSA有单一的结合位点且受温度影响较小.在酒石酸美托洛尔与BSA的作用过程中反应的焓变ΔH〉0、熵变ΔS〉0,说明酒石酸美托洛尔与BSA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为疏水作用力;吉布斯自由能ΔG〈0,表明结合过程是一个熵增加、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
简介:摘要感染与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早已被观察到。感染后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感染与MOG抗体产生的直接联系、感染类型、作用机制、预防治疗的意义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MOGAD也需与感染性病因导致(继发)炎性脱髓鞘相鉴别。我们在此主要列出感染和MOGAD的相关研究,讨论可能的致病机制,感染与MOGAD的关系仍有待基础研究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及增强MRI诊断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科行穿刺活检AFP阴性的肝占位患者资料共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25~67(51±3)岁,血AFP在正常范围内,比较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和MRI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诊断价值并记录穿刺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59例病例,其中恶性病变占54.2%(32/59),良性病变占45.8%(27/59),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而增强MRI分别为96.9%和81.5%。穿刺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腹、盆腔出血、感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和增强MRI对诊断AFP阴性肝占位病变均安全,但超声更准确,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增强影像学诊断存在不确定性时,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更有利于明确病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