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慢性中耳炎的鼓室成形术已广泛开展,但由于手术术式众多,术后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准确,客观,标准地评判中耳手术的结果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肿瘤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10例脑肿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期其临床特点,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09%,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49.0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65.45%,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3.6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出血确诊后,应该尽早的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清除血块,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学龄期智力障碍儿童语音感知的特征,为其后续临床康复提供启示。方法采用语音均衡式听觉识别能力测试词表(声母识别)测试44名低、中、高年级段智力障碍儿童的语音感知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语音感知错误走向分析。结果①59%的智障儿童存在语音感知问题,低、中、高年级段未达标人数分别占各自年级段人数的80%、53.3%、42.9%;②智商对语音感知影响不显著;③低、中年级段差异显著,中、高年级段差异不显著;④不同音位的错误走向及错误率不一致,最易发生语音感知错误的声母音位是/b、q、h/和零声母/y、w/。结论智障儿童普遍存在语音感知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伴乙肝的耳鸣患者的心理声学特征,为此类人群制订更为个性化的耳鸣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使用听尼特TM1000A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对35例伴乙肝的耳鸣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和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听力正常组12例,听力损失组23例;耳鸣音调匹配失败5耳;耳鸣音调匹配类型以纯音为主(占68.6%);耳鸣频率以高频居多(占70.0%);耳鸣响度不大,以10dBSL以内为主(占80.0%);耳鸣佛德曼曲线在听力正常组与听力损失组均以汇聚型最多;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听力损失组(占70.0%)高于听力正常组(占50.0%)。结论伴乙肝的耳鸣患者,听力损失人数居多;汇聚型佛德曼曲线且伴听力下降的患者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最高,耳鸣更易被掩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新生儿23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感染的共有115例,围产因素有42例,早产因素29例,母乳因素25例,溶血因素16例,代谢性疾病11例;87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在272~342μmol/L范围内,其中,感染因素41例,非感染因素46例;对所有患儿进行输注白蛋白、光照治疗、丙球治疗等,227例患儿治愈,11例患儿未治愈出院。结论感染是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新生儿的管理,尽早查找病因并进行诊治。
简介:1耳科常用激光激光是继原子能、计算机以及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因其前所未有的高能量、高精确性等特点,激光自发明伊始即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耳科学领域,空间狭小、组织功能脆弱等特征使得耳科手术始终充满了挑战。近年来,随着显微设备、激光设备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光技术在耳科学的应用日趋普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简介:目的:研究诺尔康人工耳蜗对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语后聋患者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前后进行耳鸣问卷评估,评估材料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HandicapInventory,THI)。结果21例(80.8%)患者自觉耳鸣消失或减弱,其中20例(76.9%)患者耳鸣治疗有效,THI得分与植入人工耳蜗前相比下降≥20分;3例患者自觉耳鸣无改善;1例患者自述耳鸣加重;1例患者术前无耳鸣,术后出现中度耳鸣。26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THI总分平均分56.5±20.6,术后THI总分平均分20.2±20.9。经过配对t检验分析,配戴人工耳蜗前后的总分及功能性、情感性、严重性3个维度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0〈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风险。
简介: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Math1-EGFP基因经完整圆窗膜途径及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后对听功能和转导效率的影响,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四组,完整圆窗膜组12只,鼓阶打孔组12只,各组分别设对照8只。实验组(24只)导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Math1基因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对照组(16只)导入人工外淋巴液,所有动物均以左耳作为导入耳。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分别于术后5天、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观察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完整圆窗膜组导入耳ABR阈值,术后5天各频率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鼓阶打孔组导入耳ABR阈值,术后5天在2kHz、4kHz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8kHz较术前增高(P〈0.05),16kHz、20kHz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术后14天在16kHz、20kHz较术后5天时明显好转(P〈0.01),但较术前仍有增高(P〈0.05)。转导成功率鼓阶打孔组为91.6%,优于完整圆窗膜组的50%。两种转导途径对目的基因在耳蜗内的表达部位和表达时间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完整圆窗膜途径及鼓阶打孔途径在转导成功率及听功能保护方面各有优劣。完整圆窗膜途径因其对耳蜗的损伤极小,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简介:目的对新生大鼠耳蜗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从出生7天的大鼠耳蜗中分离、培养前体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鉴定;血清诱导分化后鉴定分化潜能,进一步了解其多向分化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培养1d后即可见“细胞球”。细胞球内大部分细胞呈nestin、musashil、pax2和BrdU阳性,表明其具有自我更新及有丝分裂的能力。细胞球经诱导分化14d后,对分化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发现分化细胞表达毛细胞标志物myosinVIIA和phalloidin,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euN,表达不成熟神经元标志物Tujl,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galactocerebroside,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标志物GluR-1,证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本实验证明耳蜗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为研究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促进耳蜗神经细胞增殖提供了一种体外模型。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年龄对突发性耳聋预后是否具有独立影响作用,阐释是否存在明确的年龄转折点(即阈值效应)使得预后发生方向性的改变,为未来进行突发性耳聋预后研究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年龄分组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08年8月至2015年12月连续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耳内科病房进行治疗的突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组以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年龄与预后(治疗后听阈值及治疗后听力增益)的相关性由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并进行曲线拟合以及阈值效应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年龄与治疗后听阈、治疗后听力增益呈现非线性相关性,两个关键的年龄转折点分别为15岁和67岁.当年龄<15岁时,年龄每增加一岁,治疗后听阈降低1.2dB(95%置信区间:-2.2~-0.2,P=0.020),听力增益提高1.2dB(95%置信区间:0.2~2.2,P=0.019);年龄介于15-67岁的患者,年龄与突聋患者的听力结局无显著相关性,治疗后听阈和听力增益的回归系数均为0(P值分别为0.448与0.418);年龄>67岁时,年龄每增加1岁,治疗后听阈升高0.5dB(95%置信区间:0.0~1.0,P=0.033),听力增益减少0.5dB(95%置信区间:-1.0~0.0,P=0.033).如不采用分段线性模型,用一条直线拟合数据,则得出治疗后听阈和听力增益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95%置信区间:0.0~0.1,P=0.128)和-0.1(95%置信区间:-0.1~0.0,P=0.118),,并未恰当反映出年龄与突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关系.结论对小于15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年龄的增加是一个预后有利因素;对年长于67岁者,年龄与预后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介于15至67岁的患者,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家属参与的全程健康教育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长期血糖等代谢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患者进行住院期间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住院-出院后的全程化健康教育,同时包括对其家属的教育;对照组只对患者本人进行住院期间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而无家属参与。结果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随访一年后,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包括家属参与的全程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出院后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对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平稳控制达标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