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产妇其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病毒5项指标,了解其传播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阻断母婴间的乙肝病毒的传播,进一步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明确携带HBV生育期妇女干预治疗对保护婴儿抗-HBV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520例系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产妇的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5项指标。并对86例新生儿脐血进行了PCR扩增HBV-DNA。结果在1520例孕产妇标本中有86例HBV感染,在感染的孕产妇中有22例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阳性率为25.57%;18例HBeAg阳性,阳性率20.9%;64例抗-HBe阳性,阳性率为74.4%;2例单项抗-HBc阳性,阳性率为3.3%;2例全阴,占3.3%。PCR扩增HBV-DNA检测中HBV-DNA阳性有14例,阳性率为16.27%。结论孕妇携带的HBV可垂直传播感染胎儿。目前分娩时采取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尚不能完全阻止这种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抗-HBV)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21年-2023年淄博地区中小学传染病情况,总结分析传染病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2023年淄博地区的中小学生215842名,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的传染病突发事件为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小学传染病情况。结果:经调查,共1645例传染病,其发生率为0.76%,涉及19种,无甲类传染病及死亡病例,呈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传染病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意义(P<0.05);依次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是传染病发生的前五名。结论:水痘、猩红热等疾病防控是中小学传染病监测的重点,针对性拟定防控措施,对阻止中小学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疾控卫生机构开展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现状。方法:分层抽样法,将我区, 2015年、 2016年具有代表性的疾控卫生机构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状况纳入到此次调查中,分析其实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结果:分析 2016年、 2017年我省疾控卫生机构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状况, 2017年高于 2016年,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疾控机构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所提升。结论:现疾病卫生机构在学校传染病防治中虽有一定提升,但仍需持续完善,相关部门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卫生部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状态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并完成肝脏穿刺的HBV携带者65例,进行肝组织病理病变程度诊断、慢性肝炎的炎症分级(GO—G4)和纤维化分期(S0—S4);同时用ELISA法、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水平。结果65例HBV携带者血清MIF水平为(19.352±23.710)ng·mL-1;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值为1.34±0.567;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S值为1.51±0.868。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V携带者血清MIF与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级S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9、0.637,P分别为0.02、〈0.01)。结论MIF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HBV携带者炎症慢性化和纤维化加重的发生相关,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评估HBV携带者肝脏病理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3年沙坪坝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效果,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沙坪坝区多家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现场资料查阅和传染病卡片核对,评估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及时性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结果:传染病报告率总体较高,报告及时性良好但部分机构仍存在漏报和报告不准确的情况。传染病报告卡片的填写完整率为97.7%,准确率为85.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较为有效但在资源调配和协调方面有待加强。结论:沙坪坝区2023年传染病防控工作总体良好但仍需提升报告准确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议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优化管理流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临床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与本院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适龄婴幼儿共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婴幼儿均在本院按常规注射程序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并对其初次接受疫苗接种及疫苗接种全程结束后的机体乙型病毒抗体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相较于首次接种,接种完成后的所有婴幼儿乙型病毒抗体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均有明显提升,P<0.05;85例婴幼儿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共出现不良反应11例,发生率为12.94%。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增加接种者体内乙肝病毒抗体数量,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需要在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中贯彻实行。
简介:目的探索PreS1-Ag检测在判定HBV复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8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V-M)和乙肝前S1抗原(PreS1-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HBVDNA。分析PreS1-Ag与血清HBV-M和HBVDNA的关系。结果在HBeAg阳性的两组中,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90.95%和74.19%,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3.80%和83.87%,与HBeAg呈明显的正相关,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PreS1-Ag值的检测具有相关性。结论PreS1-Ag能敏感地反映HBV复制,与HBVDNA的一致性较好,在乙肝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医生信息需求特征。方法:对参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床医生12例进行访谈,以虚拟案例为基础,讨论所需的信息特征和主次。结果: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医生信息需求主要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疾病特征、已采取的措施、相关诊治信息、指导建议。医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多数医生认为信息的需求有侧重。其中普遍认为传染病的临床特征,疾病轻重特征和占比,重症以及死亡患者的具体情况、病例三间分布、传播情况、临床处置规范、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更为重要。结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于其他疾病,其影响范围广,发展迅速,危害较大,而且事发突然,需要迅速做出应对措施。这期间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是必要的目的,有效、重要的信息提供可帮助医生更好的诊疗和控制疾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于学校卫生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3—2023.3期间某小学800名学生为管理对象,8名教师为管理对象,于2022.3—2022.9实施常规管理(对照组),2022.9—2023.3实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卫生管理工作评分与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卫生管理工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突发卫生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应用于学校卫生管理,可有效提高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且减少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07至2019-03我院收治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3例作为本次评价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先入院的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后入院的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改善显著,抢救治疗成功率及病毒转阴率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较为明显,经计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抢救中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6例,观察组实施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率、 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