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7份肺结核患者痰液为研究标本,分别采用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抗酸染色法、集菌培养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70.66%,抗酸染色法为29.34%,集菌培养法为42.51%,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P<0.05)。结论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可为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渐渐朝着数字化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下,医院吸引患者就医的秘密武器在于大型医疗和高精尖设备,为有效保障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正常运行,就需要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作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8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疾病患儿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X线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患儿给予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方式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异物检出42人,对照组患儿异物检出36人;观察组患儿异物检出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3.7%;观察组患儿征象检出率为肺炎90.6%、肺不张88.3%、支气管阻塞83.7%、纵膈位置改变74.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征象检出率为肺炎65.1%、肺不张58.1%、支气管阻塞55.8%、纵膈位置改变39.5%。结论在临床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疾病患儿中,采用放射影像技术,能够有效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MRI、CT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我院在2017年—2018年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者分别进行CT和MRI诊断,对比两种方式诊断结果。结果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为94.4%,和CT技术诊断率84.9%相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MRI技术对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和脊髓变形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对椎间盘积气和钙化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在神经根受体的诊断结果对比上,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结论与CT技术相比,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明显优势,二者使用于不同征象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软组织感染创面患者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同期的临床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病房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软组织感染患者作为临床护理对象,30例患者均给予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方案,VSD引流同期作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预后康复情况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经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后,本研究30例患者软组织感染创面均告有效恢复,临床护理服务总的满意度达96.88%,整体护理效果显著。结论针对骨科软组织创面感染患者,定向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同时,切实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总的满意度,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仅有2例患者出现L4神经根支配区痛觉过敏现象,在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得以好转,未出现复发。同时,患者出院时、末次随访中的腰痛及下肢痛评分改善情况显著,相比较术前更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术治疗,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1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相似,但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早期可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易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所得到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20例,其中1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常规的康复治疗,而其余1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并有康复治疗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出现明显差异,P<0.05,意义明确。结论对于脑卒中的患者来说,在常规恢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简易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小儿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医院接收的静脉输液给药的患儿18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患儿92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患儿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3.26%,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5.22%(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05%,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79.35%(P<0.05)。结论在小儿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对于静脉输液给药,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同时辅以良好的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手术中不同吻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35例行胃癌切除消化重建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吻合技术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双层吻合技术,B组采用单层吻合技术,C组采用吻合器吻合技术,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B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相比于A组来说显著较短,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患者发生吻合口漏的几率分别为16.7%、8.3%、9.1%,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几率分别为16.7%、8.3%、0.0%,B组和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A组来说显著较小,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三组均无死亡病例,B组和C组的日均饮食量和饮食次数相比于A组来说有所改善,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手术采用单层吻合技术和吻合器吻合技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CTA检查过程中检查技术的科学应用。方法对18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Helical64排螺旋CT行头颈部血管增强扫描,用VR、MIP、MPR以及AVA后处理技术处理,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检查效果,分析扫描技术,推导出更加科学的检查技术方案。结果检查成功176例,其中正常64例,血管变异24例,动脉瘤20例,动脉闭塞19例,动脉狭窄39例,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8例。结论64排螺旋CT的头颈部CTA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对头颈部血管的解剖、变异、狭窄准确显示并诊断,其检查技术的科学应用对检查的成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