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红活麻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检测红活麻不同提取部位对NO释放量的影响,考察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技术对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利用SAS9.30软件对给药组和LPS组NO的含量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与LPS组相比,石油醚部位对NO的释放量影响不明显(P〈0.05)。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15.5、31.25、62.5μg/mL时,均表现出对NO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给药浓度都在62.5μg/mL时,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对NO释放量的抑制为11.42%、21.01%、33%、26.96%,故乙酸乙酯部位对NO释放量影响最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Sitosterol;(2)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3)4-hydroxy-5-methoxy-benzoicacid;(4)Isomeranzin;(5)Dioctylphthalate;(6)Dibutylphthalate;(7)Caffeicacid。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2,4,5,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于肺结核病人发病状况以及预防控制的情况。方法:在我县疾控中心2020年01月至2022年01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筛选样本,样本总数78例。以随机信封分组原则对其进行分组,每组样本数相同。基础组给予基础用药治疗和病情监测干预,干预组在前者情况下增加预防控制策略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认知水平、症状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相关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的认知水平高于基础组(P<0.05);干预组病人的症状缓解率高于基础组(P<0.05);干预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基础组(P<0.05)。结论:在对肺结核病人进行干预时,使用预防控制策略干预能够有效丰富患者疾病知识,提高症状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情况,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