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采用急诊快速预检分诊法的效果。方法:选择了两个时间段:2022年1月至12月和2023年1月至12月。在第一个时间段内,我们随机选取了60例采用常规急诊病情4级分类法进行预检分诊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在第二个时间段内,我们同样选择了60例采用急诊快速预检分诊法进行预检分诊的患儿作为实验组。通过对比两组患儿在急诊救治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分诊准确率以及急诊护理管理总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来评估急诊快速预检分诊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急诊救治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分诊准确率以及急诊护理管理总满意率这几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参考组,并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意义(P<0.05)。结论: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采用急诊快速预检分诊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效果。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急诊救治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分诊准确性和家属护理管理满意度。因此,急诊快速预检分诊法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值得推广和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在急腹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治疗急腹症患者94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急诊预检分诊护理)各47例,对比两组确诊时间、候诊时间、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急腹症患者接受急诊预检分诊护理,可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危重症患者中采用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能给其带来怎样的帮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4例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根据其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选取了47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7例作为研究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用了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对患者的救治情况、抑郁焦虑水平两组数据,以统计学系统辅助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救治情况、抑郁焦虑水平显佳(p<0.05)。结论:有效缩短危重症患者候诊时间、确诊时间,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可以从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的模式进行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列检移动脱轨器动态监测对于保障列检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基于北斗定位系统的列检移动脱轨器动态监测系统开展研究,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系统组成。
简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网结构日益复杂,这就对我国电网的健康安全运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保障电网运行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电网线路的运检工作,才能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电网运检管理的发展现状,阐述电网运检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探索了电网智能化运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网运检;信息化建设;智能化 1 运检管理发展现状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设备数量与电网检修人员数量的配置比在逐步扩大,电网规模增长与运检人员配置的矛盾日益突出;特高压骨干网的快速发展, “ 强直弱交 ” 的电网结构给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输电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线路等事关公共安全和电网安全大计,在特高压长距离输电通道沿途,雷电、覆冰、大风、山火、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引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因素将长期存在;设备状态感知仍以停电检修、离线试验为主;在线监测、带电检测、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手段及数据利用率不高,针对这些现状要积极探索智能运检技术,提升人员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抓住 “ 互联网 +” 的时代机遇,是电网运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三维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应用到电网运检业务中,对电网设备,包括变电站、输电走廊及地下电缆管网等进行三维扫描建模;通过集成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调度管理系统、运维监控系统,并且引进气象数值,接入雷、冰、风、火等专业系统数据,实现环境预警数据、立体巡检数据、不停电检测数据、设备评价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分析;提高运检效益,保障电网设备安全运行成为了运检业务的主流发展方向。 2 电网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电网运检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时间比较短,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人才、制度以及管理模式。 2.1 建立完善的运检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快电网运检查一体化的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必须要保证电网线路的完整性和良好的运行状态;其次,在运检一体化的管理制度上,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收集好各种数据信息,掌握电网线路的具体运行状态,并依据此来作为运检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时刻保障整个电网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2.2 建立完整的信息库档案 电网系统构造十分复杂,这就对用电设备的运行管理非常困难,再加上电网中的设备数量在逐渐增加、切设备构造日益复杂化,都给电网的运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对电网运检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电网实现快速运检,就必须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库,信息库中一定要包含所有设备的最初记录、每次检修记录,通过这些最初的数据的分析,可以作为员工故障处理的重要参考,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电网运检的效率。 2.3 建立智能化平台 在电网运检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中,由于现代电力企业的实用技术和设备逐渐现代化,必须要在构建中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实现对整个电网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构建电网运检一体化模式,就要建立智能化平台,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和命令,可以通过对原有的储存数据进行分析,为电网运检提供预测、分析、判断和处理的作用,从而使得电网运检更加快捷化、简单化、科学化;其次,通过智能化平台的设置,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电网的运检管理,从源头上提高电力系统运检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整个电网稳定运行。 3 电网智能化运检的发展 3.1 围绕数据信息源头接入,要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设备信息互联互通与接入。推进物联网技术与设备智能化深度融合,为智能化运检提供设备身份识别与状态感知,通过电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最终推进电网设备形成深度融合计算、通信、控制能力的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要实现基于电子标签的设备状态信息管理,利用 RFID 卡、智能芯片等技术制作电子身份标签,实现设备与电子标签一体化、终身化,从而及时、准确、全面获取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台账信息。 3.2 围绕数据信息采集,要推进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实现设备状态、通道环境实时感知与在线监测。针对电网设备,实现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与实时感知,推进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在量测、计算、控制等多功能环节上的高效集成,实时监测各类主设备的关键状态参量。针对重要输电通道,着力提升输电通道环境监测与预警智能化水平。 3.3 面向数据信息处理与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智能化的决策调控。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各类运检相关系统信息和数据深度融合,构建电网运检智能化管控系统,推进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运检管理和生产指挥决策智能化,在深入分析海量视频、图像、设备及环境状态等数据,最终实现运检信息状态分析、监测预警、故障研判、辅助决策、风险管控、资源智能调配、生产指挥等高级应用功能。 3.4 利用新兴技术实现运维工作智能化,提高运维效率。广泛推广应用带电检测、智能巡检、智能可穿戴装备、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优化整合运检资源,实现设备状态实时诊断、可视化和远程感知,进一步利用机器人、直升机、无人机推进巡检技术智能化,开发智能可穿戴装备,为巡检人员提供实时后台数据自动关联显示、查询及大数据服务功能,此外,深入推进运维可视化,加强变电站三维可视化展示,实现变电站全站场景动态可视。 3.5 围绕生态系统建设,以运检为枢纽,构建涵盖多方主体参与的生态体系,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在电网企业内部实现物资采购、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各环节数据联动贯通,实现从资产的开发到维护和使用等全过程资产管理的闭环。 4 电网智能化运检的未来趋势 近年来,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特高压电网带来的强电气连接和智能电网带来的智能化交互,电网结构、运行特性和物理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未来电网运检模式必将呈现为智能化发展,在变电网领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 2016-2020 年期间要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 100% ,新建智能变电站约 8000 座,原有枢纽及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率 100% ,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在 2020 年达到 90% ,另外,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带来了运维模式的创新,将作业人员从恶劣环境中解放出来,机器人巡检更精确,而且可达到全天候、全自主、无死角,大大提高了设备缺陷和故障查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升了电力设备巡视效率,运用电力机器人智能运检,提高电网运维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随着 “ 一带一路 ” 的实施,海外市场对智能电网设备的需求也将步入增长轨道,预计也会给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带来积极影响。 结束语 总之,电网运检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只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运检信息化管理模型来引导和规范管理,同时加强新型数控技术与网络平台的运用,将电网分析系统和电网运行监测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电网运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捷,刘志伟 . 电网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J]. 电力与电工, 2012 , 04 : 83 ~ 85. [2] 句国义 . 对当代电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分析 [J]. 中国新通信, 2014 ( 10 ) . [3] 唐庆国,周煜 . 电网建设项目的系统化和信息化管理 [J]. 通讯世界, 2016 , 3.
简介:摘要:列检移动脱轨器动态监测有助于增强移动脱轨器的运用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列检作业安全。本文介绍了列检移动脱轨器动态监测系统研究设计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监测终端和集中监测单元的设计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两种预检分诊模式对医院急诊分诊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中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所接收的86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使用双盲法分组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了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使用常规预检分诊模式,观察组使用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对比两组中患者的分诊质量情况。结果 对照组分诊环境、分诊熟练程度、分诊服务态度以及疾病问询技巧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组别间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对医院急诊中患者采取系统化预检分诊措施能够大大提升医院分诊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就实际积极出发分析探讨急诊科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对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12月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接收的1 200例未采取预检分诊流程优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今进入本院急诊抢救室接受急诊抢救采取预检分诊流程优化的1 2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689例、女511例,年龄(34.23±2.18)岁;观察组男583例、女617例,年龄(36.33±2.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分诊及时率、确诊时间、候诊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97.75%(1 173/1 200)比88.25%(1 059/1 200)]、分诊及时率[94.17%(1 130/1 200)比80.67%(968/1 2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确诊时间[(1.25±0.26)h比(4.55±0.57)h]、候诊时间[(0.21±0.03)h比(0.62±0.04)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92%(1 163/1 200)比86.58%(1 039/1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39,P<0.001)。结论在急诊科日常抢救工作中,通过预检分诊流程优化能够大大提升抢救质量、效率,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拉近医患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诊疗过程中预检分诊模式的优化,提高三级预检分诊的有效性、科学性。方法 将 2020年 01月 20日 ~2020年 02月 04日在我院就诊的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 2020年 01月 20日 ~01月 27日,按照四川省文件要求进行预检分诊;试验组: 2020年 01月 28日 ~02月 04日,按照“哑铃型”预检分诊模式进行预检分诊。分别比较两组筛查新冠肺炎的阳性率、疑似患者阳性率、专科门诊就诊率以及其他临床表现患者在发热门诊的就诊率。结果 在相同时间间隔,“哑铃型”预检分诊模式中,发热门诊与呼吸门诊量及占比较对照组增加,检测出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率较高,在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其他临床表现患者例数比例减少。结论 “哑铃型”预检分诊模式有效的分流门急诊患者,高效的分流就诊减少了感染播散、交叉感染的风险,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优化了三级预检分诊模式,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接诊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冠肺炎期间优化急诊预检流程对于分诊正确率的影响意义。方法:我院急诊科于2020年1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急诊预检分诊患者共18765人次,研究急诊预检分诊过程中不断筛查急诊患者的流行性病学史,优化发热患者救治流程,通过将流程信息化,做出实时反馈以及精细化管理护理,评价优化急诊预检流程的应用意义。结果: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流程后,院前、院中无缝交接,优化预检分诊流程管理,提升预检分诊正确率,可以将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大大缩短,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可以及时识别其病情,使其得到及时治疗。结论: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可以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做好分区救治,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