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亚甲蓝存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新鲜离体标本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业甲蓝对49例新鲜结直肠癌离体标本作SLN定位,标本染色后10分钟内先蓝染的第1—4个淋巴结视为SLN.所有标本均行常规石蜡切片.阴性的SI。N冉行多层切片,观察SLN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49例病人中有47例检出SLN,检出率是95.92%,共获得SLN98枚,平均每例2.09枚(1~4枚)。SLN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7.87%;特异性为95.83%;敏感性为94.45%;假阴性率为3.70%.结论以1%亚甲蓝作结直肠癌新鲜离体标本SLN定位简单、易行、可靠。SLN转移与否,可基本能反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多层切片可降抵SLN的假阴性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在不同紫外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时对新鲜冰冻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将120份采集的新鲜血浆随机分组后加入1μmol/L亚甲蓝,control组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A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灭活,B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60min行病毒灭活,C组接受光照强度为4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灭活,抽取样本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电解质含量以及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结果A、B、C组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活性均下降(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B组与A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C组与B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增加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均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但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影响不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blue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带钩钢丝联合亚甲蓝染色定位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36例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带钩钢丝与亚甲蓝染色联合定位,后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如术中冰冻病理为恶性则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统计定位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肺楔形切除时间等。结果穿刺定位时间17.39±6.18min;定位成功率100%,并发症为少量气胸(5/36),胸膜反应(1/36);肺楔形切除时间为12.57±5.25min。结论术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带钩钢丝联合亚甲蓝定位简单有效,准确率高,可提高SPNs在VATS下肺楔形切除活检的成功率。
简介:前哨淋巴结(SLNB)是指局部淋巴结中最先接受淋巴引流的淋巴结,也是最先接受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如果前哨淋巴结未发现转移,该区域其他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很小[1]。这是因为腋窝淋巴结转移通常是顺序发生的,按照Berg分级的第Ⅰ水平至第Ⅱ,Ⅲ水平逐级进行。肿瘤细胞跳过第Ⅰ水平淋巴结,而直接转移到高水平或上一水平淋巴结的情况并不常见。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连贯性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对亚临床甲减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亚临床甲减患者84例作为护理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连贯性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后,从患者亚临床甲减医学知识掌握情况、甲状腺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几方面,比较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医学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连贯性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亚临床甲减患者的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进行肛瘘手术的过程中进行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标记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手术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复杂肛瘘患者50例,开展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双盲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25例术中进行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标记。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肛瘘内口准确率,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龄孕妇对亚临床甲减的认知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开发阶段所设定的时间范围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人员的选择是按照电脑软件既定程序完成,将该时间段内所含有的110例高危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最终探究目标,并对其临床信息进行收集,根据《妊娠亚临床甲减知晓情况调查问卷》作用下完成对调查孕妇的疾病认知情况,并使用单因素分析高龄孕妇对亚临床加减认知水平之间的影响效果。结果:高龄产妇对于亚临床加减所拥有的认知水平与其所拥有的年龄、是否按时产检、产次、文化程度、不良妊娠史以及居住环境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性(P<0.05)。结论:当高龄孕妇针对于亚临床加减的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临床应该增加对该类型疾病的知识宣教工作,让高龄孕妇所拥有的健康意识得到提升,为其实施早期的筛查工作,减少亚临床加减对孕妇所造成的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研究组总胆固醇、促甲状腺激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研究组,对照组的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③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亚临床甲减的效果,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66名亚临床甲减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每日剂量25μg),中剂量组(每日剂量50μg)。治疗周期为12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的观察和评估。同时,记录和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但治疗结束后,高剂量组表现出最佳的甲状腺功能改善和症状缓解,其次是中剂量组,而低剂量组效果相对较弱。然而,高剂量组出现了更多的不良反应,如心悸、失眠等。在生活质量方面,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 :在治疗亚临床甲减中,中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广谱氯离子通道阻滞剂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DIDS处理组(B组)和LY294002预处理组(C组)。伊文兰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TUNEL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测定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心肌梗死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38.8±7.7)%”(54.2±10.8)%,(8.9±1.8)%”(17.6±3.5)%.P〈0.01];磷酸化Akt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A组比较,C组梗死面积、凋亡指数无明显减小,磷酸化Akt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ID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信号分子磷脂酰肌酶三羟基激酶/Akt的调节。
简介:目的为改善染料木素的治疗效果,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方法通过成酯、硝基化反应,在染料木素的7-位,4’-位进行修饰,得到一个硝基酯类化合物;并考察得到的化合物对MC3T3-E1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果得到的化合物经核磁、质谱等结构鉴定与设计目标一致。该化合物能够显著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且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染料木素7,4’-硝氧基丁酸酯较母体药物更好地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为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分子伴侣4-苯基丁酸(4-PBA)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AVI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原代SD大鼠AVICs分离与培养,前钙化培养基(PCM)诱导钙化,为明确Hcy是否诱导AVICs钙化,先采用随机数字法将AVICs分为3组:对照(NC)组,PCM组,PCM+Hcy组;为进一步明确ERS抑制剂4-PBA是否能抑制Hcy诱导的AVICs钙化,采用随机数字法将AVICs分为4组:PCM+Hcy组,4-PBA组,PCM+4-PBA组,PCM+Hcy+4-PBA组。为明确4-PBA是否能通过促进自噬,从而缓解Hcy诱导的AVICs钙化,采用随机数字法将AVICs分别分为NC组,PCM组,PCM+Hcy组;PCM+Hcy组,PCM+Hcy+4-PBA组;PCM+Hcy+4-PBA组,PCM+Hcy+4-PBA+3-甲基腺嘌呤(3-MA)组。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跨膜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6(ATF6)]、成骨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的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测量钙化结节。结果在成功建立AVICs钙化模型基础上,茜素红染色显示PCM+Hcy组钙化结节形成较PCM组明显增多,PCM+Hcy组在PCM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内质网跨膜蛋白及成骨因子的表达,抑制了自噬;而4-PBA处理后则抑制了Hcy诱导的AVICs成骨分化,促进了自噬;在4-PBA基础上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成骨分化抑制效应被逆转。结论Hcy能促进AVICs成骨分化,而4-PBA可通过抑制ERS,促进自噬,从而延缓Hcy诱导的AVICs成骨分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对心肺复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心肺复苏治疗患者50例,依据患者的最终生存情况分为两组,其中39例患者生存,作为存活组,11例患者死亡,作为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0min、5min、10min、20min、3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0minPETCO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5min、10min、20min、30minPETCO2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的治疗结果与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氧化碳分压可作为预测心肺复苏治疗结果的依据,适宜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