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生命体征监测的态度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5—7月选取聊城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生命体征监测态度量表、中文版任务负荷指数量表(NASA-TLX)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回收问卷747份,有效问卷7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结果721名临床护士生命体征监测态度总分为(56.48±6.7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科室、工作负荷是临床护士生命体征监测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护士对生命监测态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可从人力资源分配等方面着手,减轻临床护士工作负荷,鼓励临床护士及时、正确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早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潜在致病基因。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技术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肝癌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上述疾病样本中肿瘤组织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与人类分泌蛋白组基因比对,获得消化系统肿瘤中表达趋势一致的分泌蛋白组差异基因。通过与GeneCards数据库对比,确定上述差异基因与PND致病的相关性程度;通过PPI网络构建和计算,筛选核心基因;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明确上述差异基因的功能和所在信号通路。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食管癌组织中2 640个基因表达上调,1 423个基因表达下调;胃癌组织中3 748个基因表达上调,908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肠癌组织中2 684个基因表达上调,2 678个基因表达下调;直肠癌组织中2 876个基因表达上调,2 945个基因表达下调;肝癌组织中1 484个基因表达上调,723个基因表达下调;其中,53种分泌蛋白的编码基因在上述肿瘤中一致上调,20种分泌蛋白的编码基因在上述肿瘤中一致下调;20个上调基因和3个下调基因与PND相关。PPI网络分析表明,MMP9等是核心基因;GO和KEGG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和趋化因子活性相关,主要富集于与细胞周期、细胞老化等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消化系统肿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约有23个与PND潜在相关,其中MMP9等可能是核心基因,主要作用于受体-配体结合、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性调节过程和细胞周期/细胞老化等相关信号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系统化干预管理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镇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脑损伤高危儿198例,将移动平台干预后收治的患者为干预组(103例),将移动平台干预前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9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移动平台管理模式全程干预。比较两组高危儿3、6、12、18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发生率,以及6、12、18月龄时的发育商及脑瘫发生率。结果两组高危儿在3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18月龄时,干预组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脑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12、18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互联网+系统化干预管理有助于促进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提高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脑瘫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方法通过ESView平台收集1 970例患者的158 235张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图像(其中包括16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3 765张图像),用于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训练阶段。在验证阶段,用100例小肠出血患者(活动性出血10例、血痂病例31例、黏膜下出血59例)的图像验证该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结果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阅片系统可识别小肠出血病灶,并在原胶囊内镜图像上标注;该系统可以显示并标注同一出血病灶的多张图像和同1张图像内多个不同出血病灶;阅片医师利用该系统对100例小肠出血图像的平均阅片时间为(5.23±1.31) min/例,对小肠出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9.00% (95%CI 93.76%~99.95%)。结论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对小肠出血的识别灵敏度高,可用于辅助阅片医师识别、诊断小肠出血。
简介:摘要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新指南更加贴近临床实用,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涉及CIDP的临床分型、电生理诊断标准以及免疫治疗、周围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测和神经活组织检查在CIDP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对抗郎飞结和结旁抗体、抗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的检测也提出了建议,建议对CIDP患者常规检测M蛋白;并对目前CIDP的治疗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在此文中对其更新之处作一介绍。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手术目前已从拯救患者生命提升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而术中保护面神经对于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保护面神经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实时精确辨认和定位面神经,还可评估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目前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触发肌电图、自发肌电图及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本文将对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及其技术陷阱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下肢病变最为常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显微神经减压术已经成为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年来国内部分神经外科中心开展了相关手术,开展了术中电生理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有助于临床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简介:摘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产瘫)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分为颈5-颈6损伤的Erb型、颈5-颈6-颈7损伤的扩展Erb型,颈5-胸1损伤的全臂丛型。体重≥4 kg、肩难产和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1月龄时运动单位电位可引出提示损伤神经根的预后良好。脊髓CT造影、MR脊髓成像和高分辨率MR成像的敏感度分别为0.73、0.68和0.75,特异性分别为0.96、0.97和0.83。约20%产瘫需要神经手术探查。手术指征为3月龄时无屈肘动作改善。创伤性神经瘤应切除并重建臂丛。上中干臂丛神经重建的最终疗效评定为术后4年,全臂丛为术后8年。肩关节功能评价采用Mallet评分,肘关节采用Gilbert评分,手功能采用Raimondi分级。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围绕翼管神经与鼻腔炎性疾病的研究开展已久,从既往解剖和术式的探讨逐步过渡到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分泌等神经-免疫方向,为手术治疗鼻腔炎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内镜经鼻翼管神经手术这一治疗手段,对其手术方式、应用现状及相关神经免疫机制展开论述。
简介:摘要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一类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及视野损害的疾病,迄今仍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神经保护及神经再生作为新的治疗策略备受关注,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通路、促进轴突生长以及利用干细胞移植综合改善等多种方式避免视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及建立新的神经回路。大量研究将这一治疗策略尝试应用至NAION患者或NAION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近年来针对NAION神经保护、神经再生策略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进行综述,以期为NAION的治疗提供研究方向,以及为深入、优化试验的开展提供启示。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个,研究对象共98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74,95% CI(-2.41,0.93),P=0.39]。结论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改善作用,其长期效应同样尚待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数据库,检索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或神经介入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根据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4.0.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87例患者。所有研究均为回顾性设计,且未与近端桡动脉或股动脉路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操作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显示,经远端桡动脉路径操作成功率为96%(95%置信区间95%~97%),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3%(95%置信区间2%~4%),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路径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和神经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路径。
简介:摘要为探讨神经性贪食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本文通过搜索神经性贪食与2型糖尿病结局相关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时限至2020年1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有7项观察性研究(n=19 240)进入本文分析,3篇为队列研究,4篇为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性贪食症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非神经性贪食者高[相对危险度=2.09(95%可信区间 1.64~2.68),P<0.001];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也证实神经性贪食会增加成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值比=2.85 (95%可信区间2.20~3.69),P<0.001]。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神经性贪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危险等级老年肺栓塞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变化,评价其独立及联合分层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12—2020年北京医院及十二五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部分医院的老年肺栓塞住院患者数据,比较不同危险等级患者间43个临床体征及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差异指标在不同危险等级间的独立及联合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多组检验及两两比较结果显示,4组患者间有33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危3组患者间有29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非高危两组患者之间有21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与非高危分层诊断中,单因素分析14个指标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611~0.8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SBP)、白细胞计数(WBC)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联合诊断AUC可达0.859(95%CI:0.795~0.924);中危与低危分层诊断中,单因素分析12项指标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0.835,其中B型尿钠肽(BNP)及N末端BNP前体的独立诊断有助于中危和低危肺栓塞危险分层;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AUC显著提高的联合诊断模型。结论不同危险等级老年肺栓塞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肌标志物等多种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P、WBC与AST的联合诊断有助于高危和非高危肺栓塞危险分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