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罗贯中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罗贯中这部作品问世之前,虽然有过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小说,但从那些小说的内容看来,有的夹杂着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有的只限于写古代人物的遗闻逸事;从形式看来,大多数篇幅短小,未能充分展示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众多人物的行动和某些人物的典型性格,描绘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侧面,显示时代的特征。《演义》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状况,它标志着我国历史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历史小说 罗贯中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遗闻逸事
  • 简介:一、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道德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它有些什么基本特点?道德的发展变化有没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没有正确解决而被搞得混乱不堪的一个根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者把道德看作是人的'内心活动'的表现,或'善良意志'的命令;或者认为:道德是人天生固有的。如中国的孔子就曾说:'天生德予余。'(《论语》)孟轲则主

  • 标签: 道德论 本质关系 社会作用 非道德主义 混乱不堪 孟轲
  • 简介:文学是关乎人心、解释灵魂的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文学。在座的,很多都是我的朋友,有一些人,之前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也已通过文字相识了。今天我会花一些时间,郑重地把我对文学的一些看法讲出来,我也期待你们的积极回应。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对文学取游戏和嘲讽的

  • 标签: 文学写作 中国文学 鲁迅 小说 作家 中国文化
  • 简介:现在原生态民歌和通俗歌曲都很流行,在大学校园、城市广场、打工移民中、国防军营、影视节目和国际乐坛上,到处传唱。但是,怎样分析这些歌曲的公有性和公众性?如何发现它们所表现的国家政治和经济结构?它们携带了怎样的艺术基因?这种歌声怎样既不恪守传统、也不西化地表达了一个文明古国被外界认识和彼此沟通的意愿?这些都需要思考。此外,这些歌曲的社会功能也十分突出,能最小化到出生文化、最大化到民族化,再加上演唱时的参与性强,给听众的主动权多,让人人都感到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前程,所以人气很旺,成了传达现代中国百年历程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口头见证,对此也应该研究。

  • 标签: 原生态民歌 通俗歌曲 现代民俗 现代中国
  • 简介:通俗小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因此官方并不重视对通俗小说的著录,目录学史上缺乏专门著录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然而到了近代,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直至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正式形成,即孙恺第先生所编辑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文章将首先探讨孙先生之前,对于通俗小说的著录情况;其次,浅析《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著录通俗小说书目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最后,简略分析孙楷第以及他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目录学学术和目录学史层面的地位。

  • 标签: 目录学 通俗小说 孙楷第
  • 简介:广告是市场的产物,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广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和商业电影是市场化的大众文学、大众文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曾在现代中国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广告。本文在浩如烟海的广告中撷取精华,分析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和商业电影广告的特色、彼此互动和市场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深层的原因。

  • 标签: 广告 通俗文学 商业电影
  • 简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全省实际工作部门和社科理论工作者通力合作编写的《幸福江苏》一书,正式同读者见面了。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扣“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主旨,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方面22个问题作了深人浅出的阐释,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江苏人民生活世界的变化和生活幸福的理想图景,

  • 标签: 江苏 幸福 通俗读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生活世界 理论工作者
  • 简介:明清之际士商关系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研究较受学界关注,然而文学生态中所反映的明清之际的士商互动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分析明清之际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创作的文人化倾向的探讨入手,结合明清文学生态中的商人化题材,可为透视明清之际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提供某些可能性信息,从中窥见儒学民间化的某些迹象。

  • 标签: 文人化 通俗文学 明清儒学转向
  • 简介:人的五官,耳、目、口、鼻、身,前四者用于享受、体味美的生活,只有最后一样,它还创造生活的美。您的躯体,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它和大自然一样,可以发出和谐、美妙的音韵。天籁,就是自然的声音!天籁,就是您的声音!通俗歌曲、通俗唱法,把人与歌拢得更贴近,更平易、更自

  • 标签: 通俗唱法 通俗歌曲 丽音 出版 声音 自然
  • 简介:<正>这篇论文是由以下论断引发的一些思索:(…)人类学中“他文化”含义的表达是一个涉及到多重筛选、多距离层及多重意义阐释的理论构建过程……象在人类学研究中那样,民族音乐学的许多专著及论文中把音乐文化描绘成一些理想化的图景,就象在摄影机的取象框捕捉到的那样

  • 标签: 人类学研究 通俗音乐 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 多重意义 构建过程
  • 简介:薄薄一本158页土纸的32开《通俗经济学讲话》,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内涵——这是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年代,祖国狼烟四起、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之时,为一位被监禁于国民党反动派大牢的共产党员撰写,并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出版社在国统区的文化名城桂林所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通俗读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俗读物 出版者 作者 国民党反动派 共产党员
  • 简介: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是一个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唐君毅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等对此都有过讨论。正如《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的作者在前言中交代,他是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体认,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六个特质,即“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这一体认与总结堪称全面。

  • 标签: 中国文化精神 通俗化 学术化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阐释
  • 简介:<正>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 标签: 《世说新语》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尊刘抑曹” 曹操 《三国演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      一  鸳鸯蝴蝶派文学同海派文学,李 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二  我们从海派和鸳鸯蝴蝶派相似的文学主题上

  • 标签: 中国现代 位置中国 文化位置
  • 简介:武汉晚报周末刊创刊于1984年。刚开始叫星期刊,后改为周六出版,始称周末刊。周末刊创刊十年,其规模依旧为四开八版,发行量曾超过50万份,是湖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的一份报纸。因它的方针一开始便依循着“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这条贴近读者接近读者亲近读者轨迹,且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并不一味媚俗的格调,所以在武汉市民中享有不衰的印象和知名度,被读者亲切地称呼为“那份绿报纸”(因报头套绿)。十年来,武汉晚报周末刊也曾有过一些俗雅处理得当、颇受一些读者关心关注和好评的专栏和专版。如本刊曾有过的《现代启示录》专栏,既有较显著的新闻

  • 标签: 武汉晚报 武汉市民 现代启示录 湖北地区 杂志化 党性原则
  • 简介:李绅是中唐著名诗人,对李绅诗风的评价,向来是把他归入与元白同路的通俗化诗派.这并不符合李绅诗歌创作的全部实际,他的诗歌有一个由通俗到典雅的逐渐雅化的过程.李绅早期确属通俗诗派,这一方面是由于与元白的密切交往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所擅长的乐府歌行原有通俗化的传统.李绅后期诗歌虽有通俗之作,但主要倾向却是典雅.这体现在思想感情、诗体转变、诗歌语言等方面.导致李绅诗雅化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情趣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当时诗坛风尚的影响.

  • 标签: 李绅 诗风 通俗诗派 典雅诗派
  • 简介:一.报纸读书版应未雨绸缪时下,在推动全民阅读行动方面,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读书版,到时下风行的网络读书版,尽管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现实,各家媒体为提高读者阅读兴趣,还是都舍得拿出不少版面进行智慧大比拼。据笔者对10余种报纸粗略统计,在大都市,开办读书版的报纸

  • 标签: 报纸 书版 编辑思想 图书评介 客观公正 阅读兴趣
  • 简介:抗战时期,文艺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载体.服务抗战成为文艺界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使命.为了增强普通大众的民族危亡意识、鼓舞抗战斗志,文艺界掀起了关于“通俗文艺”的大讨论.老舍、顾颉刚、姚雪垠等以《抗战文艺》杂志为阵地,在创作“通俗文艺”的必要性,如何创作“通俗文艺”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实践.《抗战文艺》在文艺通俗化运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通俗文艺”的发展路径,探讨了一些创作的方法和理念,虽然在实践中,通俗文艺创作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仍然为抗战文艺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抗战时期 通俗文艺观
  • 简介:先简述语气词“来”的历史来源,再统计分析描写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来”的使用情况。“来”的语气意义是提示听话人注意并使语言舒缓。它主要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或在句中,分句的停顿处。“来”至《儿女英雄传》时期,使用已经非常少。认为语气词“来”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

  • 标签: 语气词 《西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