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5月,宁县新宁镇南坡村村民在其崖面修理窑洞时,发现一批石造像。这批石造像埋藏在崖背距地表1米深、径宽2米左右的一个窖穴中。县博物馆闻讯后,当即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将所有出土文物编号并运回博物馆。

  • 标签: 出土文物 石造像 肃宁县 组织人员 博物馆
  • 简介:10月15日,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玉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卢丁、研究生刘成、周文晓、刘隽,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助教授肥田路美、助手金子典正、博士生森美智代、滨田瑞美,修士生儿岛大辅、槽山满照、横滨美术短期大学助教授山田矶夫等人组成中日联合考察队抵达蒲江,即日会同县文管所在飞仙阁展开考察工作。

  • 标签: 考察队 蒲江摩崖造像 中国 成都市 四川 文物考古
  • 简介: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菩萨宝冠 类型 时代特征
  • 简介:<正>“山水佳处”的安岳卧佛院,位于县城北面39公里之八庙乡卧佛,地处安岳、遂宁、乐至三县交界地方。这里地形是一个山湾,南北两岩对峙,相距30米,东临琼江河,岸左为月亮坪坡,摩岩石刻镌在南、北岩及月亮坪坡三处岩壁间。造像岩面总长637.7米,1982年安岳文管所编为125号,共1593身,其中凿造佛教经文洞窟15个,刻经文壁面142.31平方米,经目54种,341300余字,在全国石窟艺术中罕见。

  • 标签: 卧佛 安岳 释迦佛 南岩 经文 摩崖造像
  • 简介: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四川著名的佛教石窟分布区,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注意,研究也渐渐深入,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就巴中摩崖造像中的龛形特点进行归纳和探讨,以便学者们进一步的了解巴中石窟。

  • 标签: 摩崖造像 龛形特点 历史渊源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1990年文物普查时,在甘肃省秦安县郭集乡邵庄北湾组,发现了“大统四年”石造像塔。2002年5月经省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 标签: 石造像塔 甘肃 佛教 北周时期 艺术风格
  • 简介:《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 标签: 《法华经》 释迦 多宝并坐题材 炳灵寺石窟
  • 简介:文章探讨了艾旺寺的建造年代以及寺内三种风格的造像,尤其是藏式佛像的风格特征,认为这种三种风格集于一处的习俗是受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设计理念的影响。其中,藏式佛像风格值得学界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艾旺寺 泥塑 藏式佛像 艺术风格
  • 简介:贾智渊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将其命名为“贾智渊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题记,知其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

  • 标签: 造像 望族 北朝 北魏时期 艺术作品
  • 简介: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不同历史特征和文化风格的造像体系。上古造像集巫、礼、俗于一体,表达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敬畏;周公制礼后,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造像中礼制因素凸显;春秋战国承西周之制,造像更为自然生动;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制初建,儒家一尊地位确立,人民生活安康,与之对应,造像则表现为恢弘雄壮,儒家礼制,飞升求仙等;魏晋南北朝,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及造像渐兴,佛教造像通过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而实现中国化,其规整的造像体系,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宗教特点得以不断完善发展。至此,中国造像所有类型、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皆已齐备,体系架构基本完成。本文冀图通过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中国造像及其文化发展,探索内在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规律,以发现社会思想的变迁与造像发展的交互影响关系。

  • 标签: 造像 文化 礼制 宗教
  • 简介: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中薄伽教藏殿内的菩萨造像,是从继承前代菩萨造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对后世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对山西在内的中原地区菩萨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华严寺菩萨彩塑是辽代菩萨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菩萨造像的历史渊源、造像类型的分析,探求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菩萨造像的艺术独特性.

  • 标签: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菩萨 彩塑艺术
  • 简介: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 标签: 阜新海棠山 摩崖造像 文殊菩萨 造型艺术
  • 简介:尼泊尔特别流行观音菩萨信仰,有诸多造型奇异的观音形象,三乘物观音即其之一。这种观音造型的特征是三重乘物,自上而下,分别是毗湿奴、金翅鸟、狮子。有时还增加一条诃利蛇,形成四重乘物。观音菩萨是佛教观想中的,三乘物观音乘骑于毗湿奴肩上,表明观音凌驾于印度教诸神之上,是佛教自我优位心理的物化表现。这种三乘物观音出现在印度佛教末期的成就法鬘之中,是瑜伽形者观想的宇宙至尊神,他们努力使自己与三乘物观音融汇为一体,以达到解脱证道的目的。三乘物观音造像,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对于研究中印佛像源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尼泊尔三乘物观音 成就法 佛教造像
  • 简介:地处成(成都)渝(重庆)之间的内江,保存有圣水寺、翔龙山、东林寺等多处题材丰富、技艺精湛的摩崖造像,学界关注极少。此文选择其中三种题材作了初步探讨:现存3龛体量相当的千手观音遣像,雕刻技艺娴熟;地藏与十王组合题材内容丰富;僧伽变相可能为国内少见的僧伽三十六化题材造像,弥足珍贵。

  • 标签: 内江摩崖造像 千手观音 十王 僧伽变相 唐宋时期
  • 简介:《孙秋生造像记》全称是《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孟广达文,萧显庆书,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五月刻,至景明三年(502年)完成。在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可能在当时有点小名气,但该书家的历史资料难以查找,也可能为普通的工匠或经书手。碑文记述的是孙秋生等人为祈福而造像,此高104厘米,宽49厘米。分上下二段,上段为本文,共15行,每行9字,下段记载会员姓名,共15行,每行5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古阳洞南壁。乾隆时期钱塘的黄易访拓后才开始大显于世。是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 标签: 北魏时期 造像 碑刻 历史资料 乾隆时期 代表作品
  • 简介: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史书记载,民间流传,日积月累,蔚为大观。中国的神仙传记,以题名汉刘向撰的《列仙传》为最早。此后,晋葛洪的《神仙传》、南唐沈汾的《续仙传》等等相继出现,种类滋多,有关神仙的事迹和传说,愈益繁富。

  • 标签: 神仙 事迹 南唐 壁画 传说 史书
  • 简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山东青州博物馆主办、北京华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人型艺术专题展览《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近期已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隆重展出。该展览的展品来自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这批佛教造像风格特点鲜明,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细腻、传神,运用了线刻、浮雕、透雕、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佛教造像 山东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专题展览 龙兴寺遗址
  • 简介:佛教自汉朝末年由印度传人我国,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佛教传人的佛教艺术,逐渐独立发展。建寺造像成为时代风尚而风靡各地。这为那时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场所,他们把外来佛教雕塑艺术中的形式,

  • 标签: 千手观音 造像 山西省 佛教艺术 传播与发展 汉朝末年
  • 简介:本文对藏族传统造像典籍作了初步探讨,尤其对“三经一碗”成书的时代及其于何时被译成藏文的问题作了考证。

  • 标签: 造像艺术 “三经” “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