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周东魏造像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 标签: 北周村造像碑 雕刻内容 时代风格 道教造像 改造 依附
  • 简介:北周文王原为“周文王庙”,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 标签: 周文王 北周 金石 地理志 石刻造像 碑文
  • 简介:东魏嵩阳寺造像上雕刻的八十八佛和六方佛造像题材在石窟造像中不多见,是当时石窟造像题材的充实和丰富。尤其是造像铭中记载的有关嵩阳寺的创建和发展,可补史书之阙,为研究嵩山寺院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嵩阳寺 生禅师 八十八佛 六方佛 神王 沙门统
  • 简介:邴法敬造像是中国现存造像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邴法敬造像碑 雕刻内容 造像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拉梢寺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之一,是目前所发现的亚洲最大的浮雕艺术。水帘洞石窟群地处在丝绸之路的南路的武山响河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石窟群之一,其背面岩壁上的拉梢寺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其研究大多是从石窟的内容、形制、造像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拉梢寺石窟单独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一石窟选择的地点、功能和规模三方面来探讨其隐含的历史语言信息。

  • 标签: 武山 拉梢寺 北周大像 历史语言
  • 简介:《成都文物》2000年第1期载荣远大、刘雨茂二位学者合撰之《北周文王真伪考》(以下简称《考》),谓今存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大佛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并非北周初元刻立的原,而是后人利用已残的两通原,“经续补之后重刻的”伪品。这一观点,较之笔者发表在《成都文物》1987年3期的《北周文王造像问题新探》(原稿题名《千年古寄伪刻》),仅怀疑和论证该之额题系后人伪刻,《考》的见解透辟多矣。

  • 标签: 北周 周文王 文物 造像 遗迹 周初
  • 简介:在丝绸之路国际交通线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培育下。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地区成为5~6世纪佛教艺术流行的一个重要中心区域。这个地区佛教石窟的集中分布证实了佛教弘传的广泛性及其艺术深受西方影响的普遍性。然而外来影响也与当地传统产生互动,从而引起了创新和独立的发展。

  • 标签: 佛教艺术 宁夏地区 甘肃 造像碑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 简介:摘要:随着汉末魏晋时期羌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阶段。本文介绍了荔非羌族在北朝时期的迁徙及融合历史,阐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特点。荔非造像的描述与铭文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北朝的精致和繁复特征,以及荔非家族的社会影响力。这一发现对研究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书法艺术及民族融合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西魏 荔非造像碑 妙觉寺 佛教艺术 民族融合
  • 简介:摘要:随着汉末魏晋时期羌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阶段。本文介绍了荔非羌族在北朝时期的迁徙及融合历史,阐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特点。荔非造像的描述与铭文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北朝的精致和繁复特征,以及荔非家族的社会影响力。这一发现对研究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书法艺术及民族融合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西魏 荔非造像碑 妙觉寺 佛教艺术 民族融合
  • 简介:2010年3月27日。山丹县水务局工程队举报。在新修霍城镇刘庄东湾水库时.于驼铃山坡下的河道中挖出一件青铜造像,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被当地群众带走。文物局接到举报.及时派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勘察,并收回了此件文物。

  • 标签: 青铜造像 刘庄村 城镇 出土 工作人员 文物局
  • 简介: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北朝 造像碑 造像塔
  • 简介:通过对富县博物馆藏北魏隋代造像研读,初步分析了图像,发愿文与图像的关系,并探讨、比较了其中雷氏家族造像图像的时代风格、特征,认为:尽管姓氏相同,只有将表现形式赋予的主体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信仰关系才能合理的重构历史情境。

  • 标签: 富县 造像碑 雷氏
  • 简介: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 标签: 石刻造像 县寺 出土地点 文物工作队 曲阳汉白玉石雕 博山炉
  • 简介:是记载村庄变迁的一个载体,是村庄的一张名片。从的内容可以看出村庄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变迁。龙口市自唐代开始就有移民迁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移民城市。龙口市村庄历史的变迁从上就可窥见一斑。

  • 标签: 龙口 村碑 移民
  • 简介:关于山西造像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积累,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图文资料采集与著录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而山西造像面临的现实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盗取,在此种情况之下,将所调查的造像遗存资料按照科学方式进行著录,并建立完备、翔实的图文信息数据库。对这些信息的数字化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可以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山西 造像碑 数字化
  • 简介:洱源县江尾镇漏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规》。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规五条,总计700多字,《乡规》的全文如下:

  • 标签: 洱源县 漏邑村 中国 云南 《乡规碑》 文化传统
  • 简介: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陇东地区 《山公寺碑》 《北周立佛像》 人名
  • 简介:北周文学有着融南北文风的独特风格,其中宇文氏散文更具独特性,对北周宇文氏散文加以收集整理,并对其主要文体加以阐述,从而揭示出北周宇文氏散文独有的文学特色,并从它的文学特色中,总结出形成此特色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文氏散文的特征,并能为研究隋唐文学做好铺垫。

  • 标签: 北周 宇文氏 散文
  • 简介:4月2日下午,春雨潇潇。几颗晶莹的水珠沿着树枝上的新芽滑落,润泽着干涸已久的田地。记者跟随沙坪坝青木关片区的人大代表,沿着泥泞的乡村小路走进了四楞,感受他们"代表行动"之视察饮水工程活动。一听说是区镇两级人大代表都来了,村民赶忙领着大家,去看山沟里那个至今都还蓄有200余方水的池子,"感谢人大代表的呼吁!"村民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哪怕今年这么干旱,我们都用不着跑到几公里远的地方去挑水了。"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了为水而呼三进该村的人大代表。

  • 标签: 人大代表 沙坪坝 工程活动 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