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录入数据库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中接受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样本池中,根据随机均分法分为两组,按照实验习惯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纳入20名患者样本。护理完成后,记录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时间。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年龄(57.4±2.5)岁,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血管平均通畅率[髂动脉65.00%(52/80)、股动脉71.25%(57/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61.25%(49/80)]明显低于术后即刻的通畅率[髂动脉96.25%(77/80)、股动脉97.50%(78/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2、1.954、2.381、2.127、2.762,均P<0.05)。结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戒烟的手段能减少术后复发。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胭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 1月 -2017年 7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100例,于术前一周进行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查,对三种检测方法对于颅内肿瘤检出率比较。结果 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出率分别为 96.00%、 91.00%、 86.00%。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P>0.05),彩超检出率明显低于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 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中具有可靠的准确性、安全性 ,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于血管外就诊中重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ASO的4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支架治疗ASO的46例做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血管管腔狭窄率以及术后5P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和血管管腔狭窄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有效率,可为临床患者提供一种优选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oscltraticencephatopalhy,SAE)的诊断。方法对53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和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SAE的临床特点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潜隐起病,逐渐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结论对于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脑室周围、小脑及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为清晰。
简介:摘要糖尿病(DM)下肢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下肢动脉硬化(AS)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情况,尤其是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价值。将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作为动脉壁厚度的方法,观察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变化。
简介: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报道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由于患者多在症状严重时方就医,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弥漫,狭窄程度严重,甚至闭塞。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导管室自2011年7月起开展腔内介入治疗ASO,至2012年7月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2DM患者130例,其中颈动脉硬化组66例,颈动脉正常组64例,健康对照组60例(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检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正常组患者的BMI、TG、TC、LDL-C、HbA1C及HOMA-I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2DM颈动脉硬化组的HOMA-IR和HbA1C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OMA-IR和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4.23,P=0.005;OR=1.27,P=0.027)。结论IR与T2DM患者的颈动脉硬化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是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LDL-C是颈动脉形成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的老年患者243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病变程度分为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患者腰椎骨(L1-4)、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分析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病变组腰椎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低于无病变组(P<0.05)。中重度病变组腰椎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低于无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P<0.05)。骨质疏松组IMT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腰椎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与IMT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呈明显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