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比较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中心的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住院号单双数的随机化原则分入阿司匹林治疗组或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0.1g·次-1·d-1,口服或鼻饲.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片,75mg·次-1·d-1,口服或鼻饲.其他治疗原则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SA)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予以处理.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1d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ifedRankinScale,mR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病死率;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药物费用、药占比.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21d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21(4)比0~15(3)(z=-4.826,P=0.000),氯吡格雷组0~15(7)比0~14(3)(z=-3.08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1dmRS评分较入院时也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5(3)比0~6(2)(z=-3.240,P=0.001),氯吡格雷组0~5(4)比0~6(2)(z=-2.54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21d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再发率、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
简介: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血糖和泌乳素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方法将10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齐拉西酮组和氯氮平组,治疗12周。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放射免疫法测定泌乳素。测定方法:于疗前和疗后4,8,12周测量体质量、血糖和泌乳素。结果治疗前后齐拉西酮组体质量、血糖和泌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而氯氮平组有显著性差异;且同期比较,氯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的体质量、血糖和泌乳素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血糖和泌乳素影响较小。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再通率、疾病复发率、睡眠质量、NIHSS评分和ADL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疾病复发率、睡眠治理、NIHSS评分和ADL评分等指标。结果:应用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溶栓治疗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血管的再通率,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提高睡眠质量,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即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即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结合动脉溶栓治疗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血管的再通率,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手术治疗的169例急性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24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以伤后14d观察周期,判断早期死亡。结果149例中,早期死亡20例,早期病死率为13.4%。与存活病人相比,早期死亡病人入院时GCS评分、运动评分更低(P〈0.05),瞳孔变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Marshall和Rotterdam评分更高(P〈0.05)。随着Marshall分级或Rotterdam评分增高,病死率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Marshall分级和Rotterdam评分对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都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是Rotterdam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2;95%CI:0.764~0.941]优于Marshall分级[AUC=0.800;95%CI:0.719~0.881]。结论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都可以很好地预测急性中、重型TBI的早期病死率;由于RotterdamCT评分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或许更适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简介:目的评估铁离子螯合剂去铁胺对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和水肿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经CT证实的老年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病人除常规治疗外,还接受连续5d去铁胺静脉注射,剂量20mg/kg,不超过2000mg/d。治疗当天及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评估去铁胺对脑水肿和血肿吸收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血肿体积为(5.50±3.60)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9.10±6.3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当天及之后第3、1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实验组的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病人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铁胺能加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的吸收并抑制脑水肿,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分析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与传统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影响,探讨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和外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36例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脑内血肿后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2、回顾性研究:对281例高血压脑出血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用传统的内科和外科方法治疗后的血压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研究: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36例中除7例(19%)死亡外,在29例存活的患者中10例(34%)血压正常,12例(41%)血压接近正常,7例(24%)与手术前无明显变化。2、回顾性研究:在出血后采用传统的内、外科方法治疗的281例患者中,85%的血压无明显变化,而后期血压基本正常者(15%)均为出血前无明确高血压病史者。结论左侧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减压确能降低顽固性高血压.其有效率>75%。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中有15%血压能够自然恢复到基本正常的水平。但是在出血前有明确高血压的患者无一例血压能够自然恢复正常。
简介:目的探讨脑脊液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干扰素-γ检表达水平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21例)、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28例)和正常对照者(32例)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检表达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检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4.46pg/ml[(2.20~10.55)pg/ml]和34.86ng/L[(25.62.241.71)ng/L],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1.18±0.49)pg/ml、(12.00±3.37)ng/L]和正常对照组[(1.05±0.47)pg/ml、(14.58±3.4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5.695,P=0.000;H=31.560,P=0.000)。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6,P=0.226;t=0.060,P=O.9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ESAT-6水平与干扰素-γ检水平呈正相关(n=1.000,P=0.000)。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检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和正常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脑膜炎的诊断,且两项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患者进行治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患者的抑郁症状,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患者的副反应严重程度,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一74)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2个月末时,帕罗西汀与氟西汀在改善抑郁情绪方面两者相当,帕罗西汀副反应少于氟西汀。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末相比,帕罗西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除物质生活维度外,均非常明显改善(P〈0.01)。而氟西汀除对心理功能有部分提高外,对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帕罗西汀组与氟西汀组相比,帕罗西汀更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特定沉默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观察其对U251细胞株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针对PDGF-B基因的siRNA转染进入U251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检测PDGF-B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siRNA转染组PDGF-B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应用流式细胞计数观察抑制PDGF-B基因后胶质瘤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RT-PCR检测PDGF-B基因表达明显下降;Westernblot检测显示siRNA转染组PDGF-B蛋白表达明显抑制(抑制率〉60%),MTT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U251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流式细胞学检测提示降低PDGF-B在胶质瘤细胞的表达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构建针对胶质瘤细胞PDGF-B的RNA干扰质粒并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后,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株PDGF的表达,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睡眠质量和综合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轻中型颅脑外伤的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分别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综合功能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综合功能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方式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综合功能的恢复,在医学临床领域具有显著的护理意义。
简介:目的:调查半开放式和封闭式探视模式对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患者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45例AWS患者随机分为半开放式组(n=28)和封闭式组(n=17)。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结果:半开放式组3d的谵妄CAM-ICU评分低于封闭式组(P〈0.05),7d的AWS评定量表评分、谵妄CAM-ICU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封闭式组(P〈0.05)。半开放式组住ICU时间、AWS持续时间、镇静药用量和伤人及自残倾向发生率低于封闭式组(P〈0.05)。两组的医院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半开放式探视有利于缓解AWS病情,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不增加医院感染率,可为探索未来ICU探视制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