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对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120例肺炎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60人,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Ⅱ组60人,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结果经治疗后,Ⅰ组、Ⅱ组两组治疗方法都有着一定的功效,与治疗前相比,都有着一定的改善,两组相比较来看,Ⅰ组对照临床有效率为70%,Ⅱ组临床有效率为90%;Ⅱ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Ⅱ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Ⅰ组(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治疗肺炎患者有着较好的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两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B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HP转阴率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HP转阴率为86.67%,B组转阴率为66.67%,A组治疗后HP转阴率显著高于B组(х2=5.031,P<0.05);A组总有效率为95.56%,B组总有效率80.00%,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х2=5.075,P<0.05)。结论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联合抗生素对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均较满意,相较而言,雷贝拉唑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HP的转阴率及临床疗效更好。
简介: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及时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成为ACS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可做为ACS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本文对H-FABP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作为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氨甲环酸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对两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比较,氨甲环酸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4.39%(10/41),氨甲环酸组为4.88%(2/4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83%(11/41),氨甲环酸组为7.32%(3/4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出血,短期之内也不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肺拴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唾液酸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共96例,结合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儿均给予酸中毒纠正、血压血糖控制、惊厥控制、液体摄入量限制、颅内压降低、脑干症状消除以及包二胆碱应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测定标准结果(NBNA)的差异,测定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1.7%,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72.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在意识障碍、惊厥、原始反射、肌张力、颅内压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着极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快速恢复,改善患儿行为神经功能,同时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唑来膦酸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2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入院单双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给予特立帕肽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唑来膦酸联合特立帕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12周、24周和52周时腰椎及髋部BMD值相对于基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2周、24周和52周时的腰椎BMD值增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髋部BMD对比显示,观察组用药后12周、24周增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周时两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状,联合特立帕肽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方法学评价试验,选择一种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方法。方法Thio-NADH黄色发光系统酶循环法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结果本法线性达150mol/L,精密度,批内CV0.98%,0.85%,批间CV4.58%,4.13%,本法与普通酶显示法比较Y=0.903x-1.45r=0.9955,n=50,配对t检验P>0.05,胆红素<830umol/L,血红蛋白<50g/L,肝素钠<100mmol/L,枸橼酸钠<120mmol/L,乳酸<30mmol/L,抗坏血酸<280mmol/L,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干扰。结论本法线性好,精密度高,结果无明显干扰,对仪器管道、比色杯基本无色素沉着污染,是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的一种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就脑外伤患者应用氨甲环酸时间窗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到2017年8月所收治的200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外科治疗,基于时间窗来作为划分标准,分为晚期治疗组(入院后三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和早期治疗组(入院前受伤后半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结果虽然两组患者入院时的DI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的DIC评分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其中早期治疗组19例,晚期治疗组41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期治疗组相比,早期治疗组的预后明显会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若能够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那么必将能够降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且还可对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根治,对于患者的预后无疑有较好地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的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病患者186例,均严格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对照组为82例健康体检人员,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用循环酶法测定,前清蛋白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各肝病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P<0.01),而前清蛋白(PA)却均明显比健康对照组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有助于发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