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文献目录 演变脉络 讨论题目
  • 简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罗罗腔"目前仅存于在晋北灵丘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具古老文化脉络的自身典型艺术特色:唱词的合仄押韵、语言的方言性、伴奏的帮腔衬托、唱腔的联曲体结构、高八度假声"背宫音"和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行腔方法。特别是后二者,使得"罗罗腔"成为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综合表演艺术。

  • 标签: “罗罗腔” 唱腔 特点
  • 简介:<正>文学批评由于长期以来对经典的关注,至今已形成一种惯性的经典评价体系,"个性鲜明"、"形象典型"、"结构完整"等,几乎成为一般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尤其在大学课程中这种思维和解读已成为一种通用模式。元杂剧在20世纪成为显学当归功于王国维,王氏不仅

  • 标签: 元杂剧 文学特征 杂剧创作 鲁斋郎 曲词 神仙道化剧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关系。除了文学以外,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涉及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所着眼的实质问题。本文将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对其中蕴藏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马恩“典型”理论 艺术典型 《父亲》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的秘密》《城市姑娘》等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文艺创造中的典型塑造的理论,在艺术创造方面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本文通过马恩"典型"理论来分析列宾的油画作品,主要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个性描写对典型创作的意义、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列宾的油画创作。

  • 标签: 马克思 典型理论 列宾 油画
  • 简介:说到典型形象,很自然就能联系到现实主义文艺,无论是曲艺创作者还是文学艺术家对此都不陌生。它既是唯物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曾是艺术家创作的不二法门。然而,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现实主义仿佛成为明日黄花,无法再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解构英雄、歪说经典、零度写作等,被媒体炒得甚嚣尘上,一时洛阳纸贵。人们回顾上个世纪的得与失。

  • 标签: 典型形象塑造 创作者 评弹艺术 张家港市 文学艺术家 90年代以来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国内最盛行的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方法,是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它被视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被推崇备至。那时候,许多人把简单的“阶级分析”当作“马克思主义”,轻易地把西方的音乐作品通通“批倒、批臭。”“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大字报”式的批判毫无音乐分析可言;官方喉舌“初澜”的文章完全抛开艺术,着力进行政治上的批判;从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禁锢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今天,客观地、理智地审视“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教训,警示后人,是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阶级分析 西方音乐作品
  • 简介:傀儡戏(本文所指为提线木偶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来,它与民众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它不仅具有一般戏剧的娱乐功能,而且还有深涵内蕴的宗教仪式功能。以往,对于傀儡戏的研

  • 标签: 傀儡戏 梨园 法事 科仪 宗教仪式 宗教化
  • 简介:1990年央视元旦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是黄宏、宋丹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经典曲艺作品,至少在近30年的历史里,其创造的“超生游击队”一词已经固定下来,深入人心,且涌现出了不少同名的“互文”之作。如陈佩斯、潘长江的电影《超生游击队》(2007年)和电视剧《超生游击队》(2008年),甚至可以说,“超生游击队”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而已获得了“肉身”,成为了一个丰满的形象——是后续所有旨在宣传计划生育的讲述都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影响的焦虑”。

  • 标签: 游击队 超生 叙事策略 形象 小品 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