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伦关系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能否就关涉大家现实利益的诸多问题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二是在伦理共识形成以后,各伦理主体是否具有信守共识的道德自觉。然而,各伦理主体彼此问达成的共识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善”,人们在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背弃信诺也不一定就是一种“恶”。

  • 标签: 伦理共识 人伦和谐 讲诚守信 善恶分析
  • 简介:<正>大量史实证明,中国古代法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中国古代法儒家化的过程,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纲常伦理,这必然使中国古代法成为一种伦理化的法律。一、中国古代法儒家化的过程中国古代伦理法观念来源于伦理法的

  • 标签: 中国古代法 伦理性 法观念 古代伦理 法律文化 儒家化
  • 简介:在西方思想中,伦理学与美学经常以不利于后者的方式被对比。一个富人可以把赚得的金钱用于美化他的住宅上,可以通过不公正地对待他的雇员而增加自己的审美珍宝;一个妇女可以使用化妆品或毛皮大衣来增加美色、取悦他人——而这些贵重物品都是以动物的极大痛苦为代价的。当美国人最初认识到各种环境问题时。我回想到在我家乡的小镇上,一个环境问题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大力扩充郊区的分区制,

  • 标签: 伦理学 美学 环境问题 贵重物品 化妆品 美国人
  • 简介:李清雁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德教育失效有其自身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的原因,但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伦理失序则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困境,直接瓦解了道德教育的根基。伦理秩序是精神层面的社会秩序,对教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伦理失序会破坏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实践。要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感,必须要直面伦理失序的事实,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来应对伦理失序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 标签: 伦理 道德教育 功效 德育 教育规律 社会秩序
  • 简介: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课题。教师专业伦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专业伦理”可以界定为:在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专业领域内,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主体之间进行专业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事实与应该如何的规范。从探讨教师专业伦理中三大关系的内容出发,诠释了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专业伦理的内涵与特点。这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学校和谐发展,创造个体的价值,实现职业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伦理 内涵 内容 意义
  • 简介:高行健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实验",而长篇小说《灵山》便是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实验着"的"美丽"收获之一。这部小说的"实验"归结为人性叙事伦理,即探究这部小说的人性叙事的方式。但是,这种"实验"在言说人性、审视个体人的脆弱、宣示"没有主义"等三个层面呈现出某种悖论,而这些悖论也恰恰显示了"实验"的"不美丽"之处。

  • 标签: 高行健 《灵山》 人性 叙事伦理
  • 简介:中华传统伦理是中国现代市场道德形成的渊源和基础。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其合理、优秀的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道德。以仁为本.确立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理念;以义为准.确立义中取利、合法经营的理念;以信立业.确立信誉至上、诚实不欺的理念;以和为贵。确立和谐竞争、人和激励的理念。

  • 标签: 中华传统伦理 现代市场道德 儒家
  • 简介: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是一部深刻刻画下层女性悲剧命运的杰作。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视点,分析作品中的伦理禁忌,伦理身份,和伦理混乱,从而揭示造成索菲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中产阶级的伦理价值观。

  • 标签: 伦理禁忌 伦理身份 伦理混乱
  • 简介:生活处处有底线,它或存在于人的良知中,社会舆论中,或存在于制度设计中。底线一旦失守,往往会引起生活震荡,其危害尤其是精神伤害具有不可逆转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思想品德课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道德滑坡的不绝声浪,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回归现实,力戒“空谈”,自觉渗入底线伦理教育。一、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优化学生德商“德商”如同一个人的道德罗盘,帮助人们确定行为和目标的价值方向,并协同智商、情商一起驾驭各种可用资源以获取成功。培育优化人的“德商”,在横向上,生活领域、德目内容的覆盖面要广,尽量减少道德盲区的出现;在纵向上,既要有圣德、美德的指引,还要有底线伦理的禁约。就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看,似乎广

  • 标签: 思想品德 伦理 不可逆转性 社会舆论 课程 生活
  • 简介:道、儒、释三教伦理观念的结构-功能互补性,乃是“三教合一”之最重要根源。三教在人生观、审美观、生命价值观、修身论、伦理理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互不可代的重要互补关系,这就是儒、释、道相黜相成而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儒、道、释伦理的结构互补性,分析三教思想的各自结构,才能在三教关系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思想本质的结论。尤其从道教伦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考察三教伦理的互补结构,可以论证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根源

  • 标签: 三教伦理 结构-功能互补 伦理冲突与融合 三教合一
  • 简介:教育评价伦理,是指在对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教育评价活动的管理者、评价者、被评价者及其他参与人员相互之间的基本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尽管目前我国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已经进入科学规范、技术应用与逐步完善的阶段,但对教育评价伦理却缺乏重视,具体表现为开展教育评价动机不纯、过分强调统一性、评价方案制定的指导方向不够坚定、评价结果的分析利用不够公正适宜,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评价参与人员自身的伦理素养淡薄,且我国对评价工作起约束作用的伦理规范相对匮乏。对此,我们可以从提升评价参与人员的伦理素养、拓宽评价参与人员的选择领域、开展“评价团队”竞选活动、健全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并完善教育评价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价伦理规范之策。

  • 标签: 教育评价 伦理 价值 事实
  • 简介:格非在小说中对欲望的审视颇具慧眼,从《欲望的旗帜》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他始终对欲望滥觞后人的异化做出深度揭露。尤为体现格非对“欲望异化”批判思考的是,其欲望叙事有着鲜明的伦理导向。在这些小说中,格非针对欲望异化的症候提出“绝对价值尺度拷问欲望原罪”与“重现对纵欲的全景敞视型监控”的当代价值重构方案。尽管,这一矫正欲望异化的方案中也存在着某些过犹不及的吊诡之处。但从长远而言,格非这一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反思体现了作家的洞见。

  • 标签: 格非小说 欲望 批判 叙事伦理
  • 简介:茶几作为生活必需品,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以"礼"为核心的古代中国,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通过茶几的取材变化、使用功能、装饰纹样等方面的转变,传达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伦理、实用至上的科技伦理以及追求和谐的审美伦理

  • 标签: 茶几 造物 伦理
  • 简介:为了厘清清末民初伦理小说繁盛的主要原因,从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伦理因素三个维度分析论证了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由于人们的文化观念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碰撞带来的对传统观念的突破;由于政局动荡、饿殍遍野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乡土意识与改良精神之抗争;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向提倡平等、自由的主题突围的特征。可以说,对清末民初伦理小说繁盛原因之探究,从更深层窥见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民情百态,对研究我国伦理小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 标签: 清末民初 伦理小说 伦理关系 政治环境 文化背景
  • 简介:随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专业道德有了新的要求,新师德规范的提出成为必然。教师专业伦理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应该体现两个基本要求,即公共服务性和专业自主性。公共服务性,要求教师坚守教育公正,防止滥用职权,保障个人私域,提高服务意识;专业自主性,要求教师有追求教学卓越的义务,要尊重教师专业判断,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

  • 标签: 师德 公共服务性 专业自主性
  • 简介:本文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审判》,小说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有关法律的故事,通过分析发现作者传达出对于人的生存境况的思考,和对人生的伦理关怀。本文把卡夫卡让想象性的法律事件融入文学的思路,与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的将文学的同情和想象的方法用于评判现实法律事件的方式相对比,论述了法律事件与文学叙事的关系,虽然两者所引用的事件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两者的著作有着共通的伦理维度,都深切地传达了对人生的伦理关怀。

  • 标签: 文学 法律 伦理
  • 简介:知识伦理是形成、应用知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追求、根据及其逻辑。不同社会和时代的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都有许多层面,但以核心价值为一元根本追求。全面建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自古以来人类道德理想和知识伦理的共同追求。知识伦理有由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想、规范结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科学文化知识等结构和形成、应用目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决定的逻辑和结构。

  • 标签: 知识伦理 终极追求 逻辑 结构
  • 简介:从文化修辞学理论视角探讨《金瓶梅》小说中比喻修辞的以恶贬丑、化雅为俗、俗中见美的意象特征。意象性是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映射以及文化语境的联想来实现的,其中的伦理意蕴亦清晰可感。

  • 标签: 比喻 意象性 途径 伦理意蕴
  • 简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 标签: 掘墓人的女儿 伦理身份 演变 隐喻
  • 简介:君子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的楷模,是人中之花-"人花";他赋有拯人救世的道义、行仁仗义的情怀、谦恭礼让的胸襟和恪守诚信的践约精神,即赋有道义、礼让、诚信、乐进等独特的君子之性.儒家经典代表"四书"中关于君子的言论较为集中,关于君子的形象也较为生动.《论语》讲君子的仁义、和乐精神;《大学》讲君子的自律、自觉意识;《中庸》讲君子的中正、中庸思想;《孟子》讲君子的平等、伟岸人格.君子文化启示我们,"人有君子之行"是我们人之为人的道义;虽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君子,但是可以事事不做小人.

  • 标签: 儒家 君子 理想人格 文化特征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