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违法犯罪未成年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其回归社会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两则违法犯罪未成年教育转化事例的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教育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这一群体真正回归社会有所裨益。

  • 标签: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回归社会 困难 问题 建议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与监护人教养失职密切相关,但由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立法缺失,实践中存在“家长有病,孩子吃药”的错位。为避免罪错未成年再度成为问题家庭的代罪羔羊,应以强制性亲职教育追究教养失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干预问题家庭,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强制性亲职教育的裁判权应赋予法官,裁判对象应包括对未成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负有教养失职之过的监护人。

  • 标签: 未成年人 监护人 亲职教育 法律责任
  • 简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研究。"应然性"研究主要是对的理想性发展的研究,指向较远的未来,"实然性"研究主要是对的实际状况的研究,指向历史与现实,也指向人的发展的当下可能性研究。本文主要是对的发展的可能性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对"人性"、"民族性"与"国民素质"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加以建构性的大致界定,对其相互的关联发展展开假设性的思考。本文认为,关于实然性"的研究"的梳理整合有可能使"的研究"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构建"关于的科学的历史"(埃德加·莫兰)。"的研究"是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青少年研究的理论重心基本上偏向应然性"的研究"。随着实然性"的研究"的梳理与系统性整合,青少年研究的理论重心有望在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研究"间得到均衡。这无疑有助于青少年研究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与科学,从而推动为青少年研究的持续发展。

  • 标签: 人的研究 实然性与应然性 青少年研究发展
  • 简介:2015年7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提出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改革部署,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等13个省市全面探索推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未成年公益诉讼虽未与破坏环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案件一同被明确纳入试点案件范围,但提起未成年公益诉讼就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应有之义,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为未成年公益诉讼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蓝本。本文结合《试点方案》的最新内容,对检察机关提起未成年公益诉讼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开展研究,为检察实务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公益诉讼 未成年人权利保护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 简介:2013年《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2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该条文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双向保护是不合理的;其次不论什么主体,只要与幼女发生关系,其结果都是严重的;再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成为奸淫幼女的主体;最后,该条有违法不科学之处。

  • 标签: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幼女 性侵
  • 简介:未成年观护制度作为非监禁性的社区处遇办法,是社区犯罪矫治的重要一环。台湾地区观护工作开展较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大陆近年来逐渐使用"观护"一词代替长期以来使用的"帮教",各地也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未成年观护实践,但是尚未从法律上确立观护制度。在大陆各地的未成年观护实践中,北京市海淀区未成年检察处探索的"4+1+N"少年检察模式颇具代表性,以其为典型观察对象,与台湾地区现有的观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大陆今后未成年观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借鉴。

  • 标签: 未成年人观护制度 海峡两岸 比较研究 “4+1+N”模式
  • 简介:记者:澳门警方是否有接受媒体采访的一个具体规定?郑宝湘:有的。澳门司法警察局接受媒体采访的情况基本上分四类:第一类是发生普通的案件,会通过手机短信向已经登记的媒体发出资料短信,如果媒体有需要会向公关处查询;第二类是每日例会,在每个工作日下午4点半,司警局都会有例会发布当天案件;第三类是特别发布会,如有侦破或发生重大案件会通知传媒到本局或现场作特别发布,全部都是由新闻发言接受媒体的

  • 标签: 公共关系处处长 发言人说 司法警察局
  • 简介:按照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注意工作各环节的衔接和配合,高检院和省级检察院应当设立指导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配套工作 体系 司法行政机关 公安机关 专门机构
  • 简介: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未成年重新犯罪的基本情况开展调查,并从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重新犯罪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重新犯罪的四方面建议,主要是:实现刑事审判与社会帮教体系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对未成年犯有条件的前科消灭制度、给予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矫治、健全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 标签: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实证分析 对策研究
  • 简介:外来未成年实施抢劫是利益需求扭曲、价值观念异化、罪责中和渗透等社会心理与生理年龄、认知能力、心理控制等个体心理的融合。外来未成年抢劫以共同犯罪、既遂形态为主,犯罪动机和犯罪工具要件具有特殊价值。其司法对策在审判层面表现为替代性定罪、抢劫罪的附条件不转化、情节加重犯的否定、排除或减轻犯罪性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在帮教层面表现为物质帮教的转化、心理矫治的深化、人格身份的重塑。

  • 标签: 外来未成年人 抢劫犯罪心理 司法回应 特殊预防
  • 简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成立专门审理未成年案件的综合审判庭有利于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中院未审庭自2009年6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贯彻少年审判“坚持、完善、改革、发展”八字方针,不断探索构建符合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少年特色审判方式,在分诉分审、社会调查、访视报告、心理评估与干预、立审执绿色通道、法制宣传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让每一位涉案未成年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保护。

  • 标签: 少年审判庭 少年审判 访视报告 心理评估
  • 简介:不良家庭因素可以诱发未成年向潜在犯罪人发展。因此,对不良家庭因素的介入对于控制及减少全社会范围内的犯罪人数量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介入措施包括对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介入和对亲子沟通的加强。应当着重关注未成年成长所在的家庭情况,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从国家教育的层面来看,还应当在我国建立家庭教育问责制度,对失职监护人强制进行亲职教育。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 亲职教育
  • 简介:今年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法规颁布三十周年。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的地方性专门法规——《上海市青少年~①保护条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层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法律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法律保护 专门法规 监护制度 刑事责任年龄 责任原则 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