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高校工会维权面临着维权意识弱化、管理体制遭诟病、法律资源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维权效果不理想.建设区域性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的价值在于,高校法律资源易整合、送法进校宣传教育效果好、开展异地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易接受、工会与法律服务机构易合作等.这不仅可以破解遇到的工作难题,而且也是构建高校工会依法维权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简介:<正>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一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及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融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自治问题,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从抗战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我国建立单一制的人民共和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将其载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并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产生了冲击。至“文革时期”民族区域自治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也遭到践踏和否定。党的
简介:贫困已不再是简单的饥饿、吃饱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发展问题。从区域贫困来看,致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行动资源和行动机制的视角,构建了区域贫困治理逻辑分析框架,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省际"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条件对减贫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仅在东部地区产生明显的减贫效果,劳动力资源禀赋条件也仅在中部地区产生积极的减贫作用;无论是不同的发展时期还是不同的地区,技术要素禀赋条件对区域减贫作用均较为理想;资本要素禀赋条件和制度质量的减贫异常化效应则比较明显;制度质量与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禀赋条件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减贫效果。研究认为,在区域贫困治理过程中,应积极避免"资源诅咒"现象,着力提升制度供给质量,充分利用有效的制度杠杆撬动"资源福音"。
简介:区际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蒙内部的区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九省二方"在内的我国省区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特点和问题.在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顺利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
简介:近几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各项环境污染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后1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基本上要占据6个~8个席位。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要求京津冀三省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必须通力合作,通过协同治理使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取得根本性改善。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的偏好不同、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不统一、环境监管分别执法、环境协同治理缺乏制度性保障等。为了使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达到预期目标,应着力统一区域内环境治理规范,建立区域内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环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并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
简介:市场秩序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区域市场秩序的建构受集权和分权影响,需要地方政府具有足够动力来推动,因而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影响市场秩序的地方行为源头表现为对要素流动偏好、政绩考核和可支配权力的追求。但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秩序从长期来看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无益处。因为一体化的本质是要素流动一体化,需要市场秩序的协调和保护。建立一个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行动,又有利于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市场秩序并非不可能。以市场秩序的法制化制度化为重点,推动改善和重构区域市场秩序,推动行政干预力量的弱化,促进市场对各种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