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与连硬外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年 11 月至 2022年 11 月在我院分娩的 80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 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硬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连硬外阻滞麻醉,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缩短产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 目的:分析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 效果,以期为相关工作或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9 月选取的 83 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运用 B 超引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利用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开展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临床有关时间指标。 结果:实验组麻醉总有效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 P < 0.05 ) ;实验组阻 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显著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 P< 0.05)。 结论:在开展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中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 的实践效果较为斐然,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主要针对通过神经刺激仪,给予患者实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方法:以科室病例进行调研,共有64例,均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择期上肢手术治疗,根据单双数方式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对照组32例单数患者给予传统异感定位法实行神经阻滞,所有双数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患者开展神经刺激仪作用下开展神经阻滞,在查看患者30分钟后对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及手术时间、阻滞效果成功率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对此次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分析,对照组相对较差,而且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对此次阻滞效果成功率调查,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于此次患者实行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够缩短操作时间,保证阻滞成功结局,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简介:目的分析和评价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应用连续骨神经阻滞(CFNB)联合单次硬膜外腔吗啡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3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单侧TKA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CFNB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次硬膜外腔吗啡镇痛.应用视觉模拟量法(VAS)评测2组患者术后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疼痛情况.分析2组术后患侧关节弯曲度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术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静息、活动状态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侧关节弯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天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TKA术中采取CFNB联合单次硬膜外腔吗啡镇痛,优于单一CFNB镇痛,且有助于患侧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膝关节镜术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根据年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低年龄组(L组)、中年龄组(M组)、高年龄组(H组),每组30例,均在全麻前施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给予负荷量0.5%罗哌卡因10ml,术毕接镇痛泵,采用0.2%罗哌卡因5ml/h,追加量为5ml,锁时60min。记录各组术后6、12、24、48hVAS评分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h,H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组(P<0.05),M组与L组、H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h、12h,H组股四头肌肌力与L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年龄组患者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要好于低年龄组;但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低年龄组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和持续静脉镇痛(CIA)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及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22例患者随机分为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组(n=11例)和持续静脉镇痛组(n=11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PM度数、被动屈伸活动度、术后CRP水平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2、3、4天,连续股神经阻滞组VAS评分(5.06±0.23、4.78±0.12、3.04±0.52、2.676±0.71)明显低于持续静脉镇痛组(7.32±0.76、6.84±0.91、5.90±0.78、3.46±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4、5天,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PM锻炼度数(68.34±4.66、74.06±5.31、82.63±3.84、86.56±4.78)明显高于持续静脉镇痛组(44.82±4.32、50.04±6.19、56.52±4.66、63.06±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连续股神经阻滞组术后患者血清CRP水平低于持续静脉镇痛组,均在术后第4天达到峰值,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术后镇痛效果更为明显,更加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对膝关节术后镇痛效果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由3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通过收肌管间隙入路,观察组患者通过大腿远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48h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术后6h、术后12g、术后24g)的VAS评分;术后24h的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8h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h、术后24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h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大腿远端入路,能够有效镇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