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陈沛镔

汕头市岳惠正骨医院麻醉科 515022

摘要:目的:分析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以期为相关工作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8年8月——2019年9月选取的83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运用B超引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利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开展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临床有关时间指标。结果:实验组麻醉总有效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实验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显著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开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实践效果较为斐然,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B超;麻醉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依据穿刺位置的不同,可划分为肌间沟法、腋路法、锁骨上法3种,其中,肌间沟法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1]。有关研究表示[2]:定位的准确性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臂丛阻滞麻醉效果。为保证手术开展的顺利性,提高臂丛神经阻滞实际效用,应不断提高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的准确性。为分析在臂丛神经阻滞中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应用价值,现对我院83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展开研讨,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83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8月——2019年9月;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参照组,实验组。病例详情:参照组共41例,男女之比27:14,年龄22~74岁,平均(48.98±7.32)岁;实验组共42例,男女之比:29:13,年龄21~73岁,平均(48.75±7.42)岁;经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入组标准:(1)皆开展上肢手术治疗;(2)与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中的Ⅰ级、Ⅱ级麻醉标准相符合;(3)手术耐受性较好;(4)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5)患者与家属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

剔除标准:(1)合并严重性器质性疾病者;(2)存在上肢感觉或运动异常者;(3)有手术禁忌症与麻醉禁忌症者;(4)认知障碍、沟通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于B超引导下开展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于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作用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取患者平卧位,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嘱咐患者双肩保持放松,手臂放置到双侧,头部朝向手术对侧。应用B超仪器扫描术侧上肢肌间沟臂丛神经,于超声引导下,找寻神经干。在B超影像图引导下,确定穿刺入路,并实施穿刺处理。穿刺无误后,将0.5%15mL罗哌卡因注入,然后,应用B超查看局部麻醉药物对神经束浸润状况,确定局麻药物完全包裹神经束且向周边扩散,再把穿刺针在臂丛上方位置缓慢贴近臂丛神经。确定穿刺较好后,再次注入0.5%15mL罗哌卡因,以完成局麻。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作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应用B超对肌间沟臂丛神经实施定位,操作如上。在B超引导下,把神经刺激仪刺激针穿入皮肤,针尖紧贴目标神经丛。频率设置为1~2MHz,电流设为1mA,对神经丛实施刺激。观察患者肩部与上肢肌肉运动状况,将电流逐渐调整为0.2mA。如果未出现持续性肌肉收缩状况,应延长与回抽注射器;若无血液,则注入0.5%2mL罗哌卡因,电流增至1mA。查看患者上肢肌群是否存在运动反应,若无,则提示阻滞成功,连续注入0.5%18mL罗哌卡因,以完成局麻。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依据麻醉效果评级标准[3],可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划分Ⅰ级、Ⅱ级、Ⅲ级3个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患者无疼痛感,无躁动,肌松较好;Ⅱ级:阻滞范围欠佳,患者有轻微疼痛感,肌松一般;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患者疼痛感明显,肌松较差,出现暴动、呻吟。麻醉总有效率=100%×(Ⅰ级例数+Ⅱ级例数)/总例数。(2)观察两组临床有关时间指标,包括: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麻醉操作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21.0系统中录入83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研究数据,计量资料应用(5f4f7ad5db3c8_html_c4f81b1e424aabaf.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借助t值、X2进行检验对比,当P小于0.05时,便可判定组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麻醉总有效明显较高,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麻醉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总有效

参照组

41

16(39.03)

17(41.46)

8(19.51)

33(80.49)

实验组

42

23(54.76)

18(42.86)

1(2.38)

41(97.62)

X2

4.651

P

0.031

2.2 两组临床有关时间指标对比

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麻醉操作时间显著较短,两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有关时间指标对比(5f4f7ad5db3c8_html_c4f81b1e424aabaf.gif ±s,min)

组别

例数

阻滞起效时间

阻滞完善时间

疼痛消失时间

麻醉操作时间

参照组

41

31.02±2.51

78.94±3.78

25.87±3.62

4.75±0.64

实验组

42

21.38±2.13

53.67±3.15

15.06±2.21

3.46±0.59

t

18.520

32.481

16.120

9.3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经实践证明,该种治疗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较为显著。而在较多手术开展前,需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保证手术治疗开展的顺利性。因此,术前麻醉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工作质量及手术治疗安全性,故而需不断提升麻醉效果,以充分发挥出手术治疗作用。

臂丛神经阻滞为一种神经阻滞麻醉,属局部麻醉,其主要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入到臂丛神经干周边,使该神经干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上臂、肩部、前臂、手各种等手术中。在开展臂丛神经阻滞时,应依据患者手术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的穿刺部位,如:锁骨、腋窝、肌间沟等。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的不同,其阻滞麻醉部位也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皆是对上肢进行麻醉处理的[4]。实际进行臂丛阻滞麻醉时,因臂丛结构较为复杂,传统剖析定位存在盲目性,易出现组织不完善或神经损伤,故而需找寻一种定位准确的方式,以保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B超定位技术有可视、准确、无创等优势,在许多疾病定位治疗中的实践价值较高时。本研究中,通过B超探头,来观察臂丛神经结构,于可视化状态下开展穿刺操作,从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另外,还可通过B超,查看局麻药注射后的扩散状况,以保证麻醉效果。神经刺激仪主要通过电流来刺激混合神经,促使目标肌肉运动,对此,可将其作为神经定位标准,进而提高麻醉定位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有关研究表示[5],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B超与神经刺激仪均可发挥出较好定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所发挥出的效果更佳。为进一步验证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实践效果,本研究对我院83例开展上肢手术的患者展开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进行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实验组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运用B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参照组,这提示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实践价值较高。实验组临床各时间指标均明显好于参照组,这说明利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开展臂丛神经阻滞能缩短麻醉起效与操作时间。

综上所述,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实践,可强化麻醉效果,减短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进,吴文知,周颖,等. 不同方法引导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8, 38(4):443-446.

[2]何文胜,祖玲洁,杨晓春,等. 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双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02):75-79.

[3]杜鑫瑞, 杨培彦, 陈展.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下肢手术后疼痛介质分泌及应激程度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 206(7):20-23+27.

[4]张联, 张华. 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5(5):122-125.

[5]徐诚实, 赵晓丽, 周海滨,等. 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8):3005-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