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KD)自1967年日本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1].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KD 治疗 后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小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小儿多发于男性,年龄主要为五岁以下的儿童,季节性差异较小,不完发生率为11%,误诊率为15.6%,小儿畸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临床医师更要正确认识,将误诊率降低,并在早期的诊断治理过程中,将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实现病患者预后情况的有效改善。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KD)也可以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也是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病症。在1967年,由日本对此病症进行首次报道,随后在亚洲、欧洲、美国澳洲甚至是南非等国家均对此病症进行了相关报道,且当前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的发生也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的基础,针对于此本文以小儿的临床诊治进展为基础,探究的诊断、治疗方法等。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诊治 进展探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误诊的常见类型、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儿科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早期误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其误诊类型,比较其与非误诊病例在冠脉扩张与心脏扩大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误诊的原因;结论早期误诊是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导致的,不完的增多以及医护人员诊疗中以典型症状作为诊治的主要依据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幼儿的诊治中,医护人员要转变惯性思维,结合临床症状,以辅助检查来降低的误诊率。

  • 标签: 川崎病 早期误诊 原因 辅助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47例病患儿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护理、降低体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皮肤黏膜护理、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措施。结果47例患儿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病情转归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优质的护理,可有效地促进患儿的身心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4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44例KD中典型32例,不典型12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增强对的认识,以免误诊,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患儿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2019-2020年2年内46例病患儿发病特点,以提高对的认识,推广经验。[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2年期间46例住延边医院儿科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 2年间延边医院住院患儿中,发病年龄分布为1个月18天~8岁,其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 比例为1:1(男23例,女23例),其民族比例为:汉族65%(30例),朝鲜族35%(16例)。在临床表现中,以发热为主,其发病率为100%;皮疹(21例)、淋巴结肿大(21例)、口唇改变(25例)、球结膜充血(27例)、手足症状(17例)均有出现,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中,C-反应蛋白(CRP)发生率最高,平均值为63.0mg/l,升高的占93.4%(43例),其次发生率为白细胞(WBC)升高,平均值为16.2X109/l,升高的占86.9%(40例),其他化验指标血沉(ESR)增快、心肌酶异常、血红蛋白减低、肝功能异常、分别为73.9%(34例)、71.7%(33例)、60.8%(28例)、34.8%(16例)。CRP与WBC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RP发生率与其它化验指标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标签: []  川崎病 发病特点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泼尼松联合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武胜县中医医院儿科确诊的病患儿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口服泼尼松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WBC、CRP、ESR、PLT)、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65.00%)(P<0.05)。实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实验组WBC、CRP、ESR、PL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两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泼尼松联合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且安全性高。

  • 标签: 川崎病 泼尼松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