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4C ICL术后早期眼压波动情况及舒适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行V4C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80例,测量记录不同时段眼压。对眼压高的患者予以局部、全身降眼压药物等处理,对所有患者实行舒适护理模式。结果:所有患者体验良好,术后眼压≥25mmHg的患者为73眼,占45.625%。眼压升高时段:术后1h为27眼,术后2h为25眼,术后4h为13眼,术后6h为4眼,术后12h为3眼,术后24h为1眼。术后1h、2h、4h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时段眼压与术前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V4C ICL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出现眼压升高后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包头地区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血清IgE、IL-4的相关性,为儿童哮喘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哮喘儿童,分析体质类型,选同期60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进行体质类型比较;并对各组进行血清IgE、IL-4水平分析。结果:包头地区哮喘儿童体质分布以特禀质(30.0%)、阳虚质(21.1%)、气虚质(16.7%)、痰湿质(8.9%)、湿热质(6.7%)居前五位。哮喘组患儿血清IgE、IL-4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包头地区哮喘儿童体质以偏颇质为主。哮喘各组血清IgE、IL-4水平均升高,其中特禀质最高,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将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DPP-4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将入选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进行护理研究,其中包括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添加DPP-4抑制剂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糖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均已得到显著提升,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对照组相比也得到显著改善,最终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以明显提高,组间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添加DPP-4抑制剂,可有效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及血脂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共识c、D型长段病变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腔内治疗的32例(34条患肢)TASCIIC、D型长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5.3%(29/34),单纯PTA治疗5条患肢,PTA加置入支架成形治疗24条患肢,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24枚,其中4条患肢行中转旁路手术,1条患肢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转行膝上截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的29条肢体有27条肢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18个月),随访率93.1%(27/29),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8.9%(24/27),保肢率96.3%(26/27);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77.8%(21/27),保肢率88.9%(24/27)。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11C、D型长段病变,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 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LGMD2D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探针杂交技术对先证者LGMD相关21个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和/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先证者父母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检测,同时验证变异来源;明确先证者病因后,进一步对家系中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存在SGCA基因c.218C>G(p.P73R)和c.101G>A(p.R34H)复合杂合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一样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变异,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家系2:先证者携带SGCA基因c.218C>T(p.P73L)和该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复合杂合变异,但胎儿不携带上述两变异,家属选择继续妊娠。胎儿足月分娩,随访至2岁,肌酶谱、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SGC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2个LGMD2D型家系的致病原因,其中c.218C>G(p.P73R)、c.218C>T(p.P73L)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基于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的8例Cierny-Mader Ⅳ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7~79岁,平均54.6岁;缺损部位:股骨干5例,股骨干骺端1例,胫骨干1例,胫骨干骺端1例;缺损长度7.7~15.5 cm,平均10.2 cm。第一阶段:局部感染控制及临时稳定重建(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3D打印的假体及稳定模式设计;第三阶段:3D打印假体植入及康复。术后记录患者的膝、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患者从第一次入院到假体植入完成后出院,总治疗时间为65~125 d(平均91.0 d),其中第一阶段用时13~57 d(平均28.7 d),第二阶段用时30~87 d(平均48.3 d),第三阶段用时28~84 d(平均63.0 d),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7例患者在假体置入术后14.7 d(4~42 d)恢复完全负重活动,1例患者因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术后6个月恢复完全负重。8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0°~100°,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35°背屈至40°趾屈。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例,良5例,中1例。结论应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治疗周期短,患者可以早期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辅助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在颅内病变活检组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并采用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颅内病变活检的80例病例资料。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38.5±18.0)岁(范围:6~71岁)。术前仅行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收集数据后应用3D Slicer软件重建颅内病变、大脑皮层和血管、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将CT和MRI数据导入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穿刺路径;穿刺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果80例患者的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均成功完成。病理学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0例,淋巴瘤15例,转移瘤5例,炎性脱髓鞘病5例,炎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浸润1例,精原细胞瘤1例,穿刺活检阳性率100%(80/80)。术后影像学证实穿刺路径和靶点均按术前规划精准实施,靶点误差为(1.32±0.44)mm(范围:0.55~1.99 mm)。术后发生穿刺靶点无症状渗血1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通过3D Slicer软件术前自主重建三维多模态影像,可以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规划,降低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立体定向脑活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检查无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常规生化治疗和血清25(OH)D_3水平检测,根据25(OH)D_3水平检测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伴维生素D缺乏组和不伴维生素D缺乏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结果单纯T2DM组、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的血清25(OH)D_3浓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大血管病变情况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血清25(OH)D_3水平明显低于单纯T2DM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维生素D缺乏组的胰岛素、降压药、降脂药应用率以及吸烟史明显高于不伴维生素D缺乏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维生素D缺乏组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维生素D缺乏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糖尿病病程以及HbA1C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越低,则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高,说明当T2DM患者体内的血清25(OH)D_3水平降低会增加其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几率.关键词血清25羟维生素D_3;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59-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在脊柱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轮转的42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实验组采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进行教学,课前由授课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课堂结合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问题;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员理论及操作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不同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84.7±3.4)、(87.1±3.7)、(9.7±0.3)、(9.3±0.4);对照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79.7±3.3)、(80.4±4.0)、(8.4±0.7)、(8.3±0.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3D打印技术与CPBL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在告知其法定监护人并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门、急诊X线片,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新鲜闭合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0岁,平均6.1岁;患侧位于左侧25例,右侧15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72 h,平均57.8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3D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3D组患侧肘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ccumed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肱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直接观察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选择最佳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并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透视下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儿肱骨Baumann角及前倾角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术后4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EP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受伤时间、骨折分型、术后Baumann角、前倾角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手术时间为(58.50±11.2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85±1.23)次,术中透视时间为(13.70±3.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25±13.56)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60±1.27)次,术中透视时间为(24.50±3.80)min。3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透视时间上均较对照组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3D组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85%(17/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模型,并通过术前在模型实体上进行手术复位及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术前设计,有助于实现对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微创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对其后发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测作用,明确D型人格和认知评价在AMI患者ASD转变为PTSD过程中的潜在中介作用及路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初发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住院后1~2 d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D型人格问卷(DS-14)、健康认知评价量表(CAHS)进行调查,出院后1个月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完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49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457份。AMI患者的ASD发生率为31.29%(143/457),ASDS得分为(40.28±12.74)分;PTSD的发生率为33.5%(153/457),PCL-C得分为(34.49±14.00)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ASD可直接正向预测PTSD(P<0.01);伤害认知、不相关认知在ASD转变为PTSD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P<0.01);同时,D型人格可通过调节伤害认知、不相关认知影响ASD向PTSD转变的过程(P<0.05)。结论AMI患者ASD的发生可有效预测出院后1个月PTSD的出现。同时,D型人格调控的认知评价可在ASD转变为PTSD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