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其再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8--2018年我院8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为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48h后体温仍超过38.5℃,或治疗后2-7天,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结果87例均在急性期治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6例对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发生率6.8%。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6例给第2次2g/kg丙种球蛋白静滴,5例热退;1例未热退,给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约6.8%KD患儿对初次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对初次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丙种球蛋白2.0g/kg,对2次2.0g/kg丙种球蛋白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第3次2g/kg丙种球蛋白静滴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无反应性川崎病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09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反应情况分为IVIG敏感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分析,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患儿130例,其中IVIG敏感者105例,无反应者25例,发生率19.23%(25/130)。无反应组接受IVIG治疗时间早,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比值、CRP明显高于敏感组,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IVIG无反应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例(36.00%),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13例(12.38%)。对IVIG无反应者的再治疗,给予IVIG追加疗法,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泼尼松口服治疗。结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与IVIG敏感性川崎病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和严重并发症;接受IVIG治疗时间、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比值、CRP,血浆白蛋白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对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可以用IVIG追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月份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40例患儿取1-2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40例患儿取400m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设为实验组。全程关注两组患儿的治疗进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血清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证实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差异不明显,证实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检测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以及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进行治疗,疗效差异不明显,安全性差异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发生寒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将发生寒战的患儿纳入寒战组,将未发生寒战的患儿纳入非寒战组,了解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发生寒战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发现,发生寒战患儿23例,主要集中于丙种球蛋治疗5 min~2 h之间,持续时间在10~50 min,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性发抖或不可控收缩。与非寒战组相比,寒战组年龄<3岁、体质量<10 kg、有血液制品过敏史、注射前体温大于38.5℃以及未调整至常温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3岁、体质量<10 kg、有血液制品过敏史、注射前体温大于38.5℃以及未调整至常温是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3岁、体质量<10 kg、有血液制品过敏史、注射前体温>38.5℃以及未调整至常温均可能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过程中发生寒战的风险,故临床治疗时应仔细询问患儿病史,且治疗期间,应注意丙种球蛋白的滴注速度和保暖,从而预防或减少寒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178例儿童川崎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5年1月—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川崎病,且病历资料完整的儿童病例,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可提取核抗原(ENA)谱,选取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ANA阳性44例,滴度1100~1320,其中核颗粒型26例。单独ENA谱阳性病例中,抗Ro-52抗体弱阳性1例,阳性2例;ANA与ENA谱同时阳性病例中,抗Ro-52抗体弱阳性1例,阳性-强阳性9例。结论儿童川崎病抗核抗体阳性以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颗粒型。单独ENA谱阳性病例中抗Ro-52抗体以弱阳性出现,而在ANA与ENA谱同时阳性病例中则以阳性~强阳性出现,且与抗SSA抗体同时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字小儿川崎病治疗中应用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川崎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实验组接受整体护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护理满意评分(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并发症发生率(心绞痛、冠脉狭窄、心肌梗死)。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参照组低(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评分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应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4例(占35%),右冠状动脉扩张4例(占10%),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2例(占5%),冠状动脉瘤7例(占17.5%),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1例(占2.5%)。川崎病发病4周内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高峰期为发病后的2~3周。18例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在1~3个月恢复正常,5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在3~6个月恢复,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患儿在发病2年后随访仍未恢复。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变化,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远端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分别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结果60例患儿中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出冠状动脉病变41例(68.33%),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出冠状动脉病变52例(86.67%),以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为多,三维超声心动图较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内膜的变化,对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更敏感、准确、诊断率更高。结论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更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为临床的早期诊疗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检查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为了避免川崎病患儿在运动期间发生心血管意外甚至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对所有川崎病患儿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运动主要包括三大类型:日常生活活动、休闲运动和竞技运动,按活动强度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所有体育活动都是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的组合,增加静态运动需要较高的最大自主收缩百分比,增加动态运动则需要较高的耗氧量。对于所有川崎病患儿需要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风险进行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管理。给予运动指导时,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考虑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四个因素,从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两部分来对患儿进行安全有益的个体化指导,以确保最佳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