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3月到2018年7月间选取40例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来进行这次实验研究,研究中有20例患者采用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称为观察组;有20例患者没有采用放射治疗,称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中位生存期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经过临床实验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要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且1年生存率,观察组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增加中位生存期时长,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推广这种临床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胆汁瘤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院行TACE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4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84.0%胆汁瘤发生时间为TACE术后28—90d,有28.0%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黄疸、恶心、寒战、肝区疼痛。出现临床症状者瘤体直径大于无临床症状者(P〈0.05)。胆道扩张、有TACE治疗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以及使用PVA颗粒为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胆汁瘤出现临床症状时,需积极对症治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理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HCC合并PVTT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34例。联合组男25例,女9例,年龄(52.13±7.36)岁;TACE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53.67±8.10)岁。TACE组行TACE治疗,联合组行IMRT+TACE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随访1年生存状况(生存率、生存时间)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异常凝血酶原(DCP)]、癌基因(Gankyrin、HCCR、FBI-1、Pokemon)表达。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24/34),高于TACE组44.12%(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血清DCP、GPC3、AFP水平分别为(27.20±7.28)mg/L、(163.92±20.14)μg/L、(89.11±9.71)μg/L,均低于TACE组(35.67±6.85)mg/L、(191.83±19.36)μg/L、(110.52±10.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Pokemon、FBI-1、HCCR、Gankyrin表达分别为(65.44±7.12)μg/L、(56.89±8.85)ng/L、(69.43±7.98)ng/L、(59.86±7.94)ng/L,均低于TACE组(71.23±6.69)μg/L、(68.29±7.90)ng/L、(78.60±8.32)ng/L、(68.31±8.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低热、白细胞计数下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12个月生存率为82.35%(28/34),多于TACE组55.88%(19/34),生存时间为(12.48±0.52)个月,长于TACE组(9.81±0.4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RT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效果显著,可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癌基因表达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乳腺黏液腺癌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3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期随访。结果3例男性患者,年龄55~57岁,形态学表现为真皮层内排列成巢、条索、花环状、筛状的肿瘤细胞漂浮于大量嗜碱性黏液中并被粗细不一的纤维组织分隔,其中例3富于肿瘤细胞,核偏位、空泡状,核仁明显并见核分裂象,局灶巢团中央出现坏死;肿瘤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GCDFP-15、GATA3,另外例3肿瘤细胞呈突触素、嗜铬粒素A阳性;患者均仅行包块切除术且切缘阴性,例1、2分别随访10、3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例3于术后16个月发生多处骨转移并于术后50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是一种罕见的汗腺肿瘤,表现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多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少见;在诊断时一定要排除转移性黏液腺癌,尤其乳腺黏液腺癌,因为两者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极其相似,并且均表达GATA3。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置管后氟尿嘧啶(5-FU)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肝癌与肝转移癌采用肝动脉留置导管,经百特泵持续导管内灌注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动脉缓慢滴入,治疗两个疗程,对置管术后的情况、化疗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及采用有效针对性护理。结果28例病人完成治疗计划,治疗过程虽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经及时对症处理,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在留置肝动脉导管行区域性持续灌注化疗比全身化疗毒副反应轻,可控制病情,延长存生期;通过规范的临床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的临床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过程及手术情况,总结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特点。结果42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例原发性胆囊癌,术前影像诊断7例,术前影像诊断率为16.7%,其中合并胆囊结石31例,比例为73.8%,术中病理诊断42例,诊断率为100%,其中37例获得根治性切除,根治切除率为88.1%。结论以急性胆囊癌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囊癌术前影像诊断率低,术中病理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患者术中诊断后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共29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计算患者的第1、2、3年累积生存率;并分析影响患者TACE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296例患者,男246例,女50例;年龄25~87(56.3±10.8)岁;至随访结束时死亡243例,占82.09%。患者治疗后第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99%、40.20%、22.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癌分期、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转肽酶(GT)、肿瘤最长径、肿瘤数目、动静脉瘘是影响TACE治疗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影响TACE治疗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肝癌分期、AFP和GT水平、肿瘤最长径、肿瘤数目及动静脉瘘。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及阳性体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术后标本大体观:左肾上中极见一肿物,大小9cm×8cm×8cm,切面灰白,质软呈实性,肾盂、肾盏结构破坏。镜下观:肿瘤细胞为小圆形或梭形,小梁状、巢状或片状排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D10(-)、CD117(+)、CD56(+)、CD99(+)、CgA(-)、CK(部分+)、CK7(-)、CK8(+)、Ki-67(≥25%)、Syn(+)、Vim(+)。结论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瘤周MRI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共入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年龄(57.0±11.9)岁。术后首次MRI显示仅有瘤周强化为随访起点,随访并测定强化边缘厚度、延迟强化、进展或缓解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49个肿瘤、84个瘤周强化边缘纳入分析,锐利型30个,粗糙型40个,结节型14个。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厚度小于粗糙型和结节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锐利型瘤周边缘持续强化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未持续强化居多;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缓解居多(93.3%,28/30),而粗糙型(80.0%,32/40)和结节型(12个)进展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MRI瘤周边缘强化锐利型肿瘤较小、局部缓解居多,粗糙型和结节型肿瘤较大、局部进展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