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单纯手术与原发性肝细胞手术后加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单纯肝细胞切除术治疗;37例患者为观察组,行肝癌细胞切除术后,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结果:(1)近期效果:观察组缓解率为94.59%,对照组缓解率为9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2年、3年生存率67.57%、56.76%均高于对照组的35.14%、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原发性细胞肝癌 单纯手术 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原发性胆囊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方式,并探讨其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42 例自 2015年 1月至 2019年 6月入院的患有原发性胆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 CT结合的检查方式,分析其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性。结果: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肿块型 12 例,伴肝脏侵犯及腹腔淋巴结转移 3 例 ;厚壁型 6 例,伴肝脏侵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3 例 ;弥漫型 24 例,均伴肝脏侵犯,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8 例。结论:对患有原发性胆囊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 CT结合的检查方式,分析其出现的各种特征,能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胆囊癌 彩色多普勒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罕见,是泌尿外科的诊疗难题,目前大部分为个案或少量病例报道。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来源于米勒管上皮恶变。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大部分病例预后不佳。

  • 标签: 膀胱 原发性透明细胞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输尿管浆细胞是一种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表现特异性不足,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是否需要全身治疗仍需研究。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浆细胞癌 病理诊断 治疗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无复发病例, 1、 3年和 5年的生存率为 100%。结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我院 2015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40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超声检查,观察组行多层螺旋 CT检查( MSCT),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并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 8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76%),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通过影响检查与分析,可以比较良好的对原发性肝脏神经细胞分泌进行判断,对患者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 超声诊断 多层螺旋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阳性。局限期(LD)80例,广泛期(ED)20例。PES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18.0%和11.0%,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3.8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全部PESC患者,病灶长度(OR=2.661, P<0.001)、TNM分期(OR=1.464,P=0.016)、治疗方法(OR=0.333,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病灶长度(OR=2.638,P=0.001)、治疗方法(OR=0.285,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组患者的MST(21.6个月)长于单纯手术组(8.3个月,P=0.021),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的MST(31.0个月)长于放化疗组(9.8个月,P<0.001)。结论PES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预后极差。病变长度、TNM分期、治疗方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食管小细胞癌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SC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PSCCT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患者均为单发病灶。92.3%(12/13)病灶呈实质性低回声;69.2%(9/13)病灶最大径≥5 cm,并累及甲状腺的一侧叶;76.9%(10/13)病灶形态不规则;69.2%(9/13)病灶边界不清晰;61.5%(8/13)病灶突破甲状腺包膜,呈浸润性生长;钙化少见,多为粗大钙化,23.1%(3/13)病灶内部见条状钙化,7.7%(1/13)病灶内部见蛋壳样钙化;15.4%(2/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1级;53.8%(7/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2级;30.8%(4/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3级;69.2%(9/13)病灶内测及高阻力指数血流频谱;53.8%(7/13)病灶伴颈部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超声特点为低回声,淋巴门结构消失,内部可伴有少许囊性变。结论PSCC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识别其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PSCCT的超声诊断水平。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甲状腺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收治的24例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2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10例术前无症状,14例术前有高血压、头晕、头痛、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腹盆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肿瘤最大径为3.4~13.0 cm,平均(6.9±2.5)cm,所有肿瘤均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与术中血压平稳患者相比,术中血压明显波动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术中输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6~52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并且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充分地评估及准备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风险。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肿瘤 病理学,临床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SEOC)是同期原发于子宫内膜与卵巢的两个独立性肿瘤,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现有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易误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或转移性卵巢上皮性;然而SEOC与转移性的治疗及预后不尽相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与治疗。虽然近年来的分子研究提示,SEOC可能为转移性肿瘤,但对于此类肿瘤“限制性转移”的机制尚无法阐明,也无法解释其较转移性肿瘤预后好的原因,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从近年来SEO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SEOC与Lynch综合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中联合肠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中联合肠切除术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合并肠切除术,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左半结肠切除8例,乙状结肠切除6例,直肠切除2例,小肠切除8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其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脂肪肉瘤1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3例,其中肠壁明确有肿瘤侵犯18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8例复发,3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和71%,病理类型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是影响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唯一危险因子(Z=2.02,P=0.042)。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合并肠切除相对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预防肿瘤残留。病理类型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 标签: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 肠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肉瘤样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6例原发性肝肉瘤样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35~71岁,平均56.8岁。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及增强强化程度等。结果16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11例,肝左叶5例。肿瘤最大直径3.0~16.0 cm,平均8.5 cm。16例患者CT平扫肿瘤呈类圆形及椭圆形6例,分叶状或不规则10例;肿瘤界限清楚10例,不清楚6例。肿瘤均为低密度影,其中15例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大小不等坏死液化,1例密度均匀。4例患者MRI平扫肿瘤边界均较清晰,肿瘤中心见坏死液化,肿瘤实性部分T1加权成像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稍高信号,中心坏死液化灶T2加权成像更高信号。12例增强CT和4例增强MRI中,动脉期肿瘤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7例;动脉期肿瘤内条状分隔样及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7例;动脉期肿瘤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肿瘤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肿瘤内强化退出,呈边缘和间隔持续强化1例。结论肝肉瘤样具有肉瘤和的双重影像特征。肝肉瘤样的影像表现取决于肉瘤样成分占比,肿瘤较大伴瘤内坏死囊变,增强CT呈边缘或内部分隔样中重度持续强化。

  • 标签: 肝肿瘤 肉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左眼下睑近泪囊区肿物生长10个月的患者就诊眼科,入院后经眼科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左眼泪囊区实性肿物,行左眼泪囊区肿物摘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术后7个月,患者因发现左眼下睑肿胀20余天再次就诊,眼科及影像学检查发现左眼下睑不规则占位病变,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受压变形,行左眼下睑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99-7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患者42例(研究组)和无合并甲亢的甲状腺微小患者41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疗、临床分期、B超特点、甲状腺功能与抗体、病理资料和预后。结果研究组、对照组中B超发现微小钙化的比例分别为61.9%(26/42)、33.4%(137/410)(χ2=13.411、P<0.05),发现多灶结节的比例分别为47.62%(20/42)、69.02%(283/410)(χ2=7.899,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冰冻检查甲状腺微小诊断率分别为61.9%(26/42)、66.1%(271/410)(χ2=4.460,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4/42)、26.8%(110/410)(χ2=6.049,P<0.05)。该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研究组术后均无甲状腺癌复发,有2例术后甲亢复发,对照组3例甲状腺微小复发,均二次手术切除。两组随访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甲亢合并结节时应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但甲亢合并微小预后较好,术式倾向于双侧叶全切术,可以预防甲亢复发,术中可能不需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以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肿瘤 流行病学 超声检查 病理学,临床 钙化合物 肿瘤分期 淋巴转移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