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视文化遗产为珍宝和十分崇尚传统的国家,英国传统文化教育历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绅士教育成为英国教育,特别是公学的重要特征。英国人对于绅士道德的培养强调突显贵族精神,传播绅士文化,绅士文化是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学校将绅士的内涵确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绅士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儿童习得日后成为一个绅士所具备的各种美德,使英国人能够将含蓄、内敛、从容、平和、守信、礼貌、公正等传统人文特征充分显现。相比建立起道德的理性基础并详尽说明道德的规则,英国人更为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学会践行道德,在他们看来,美德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得来的。教师在教育中以身作则,多讲道理少训斥、恐吓,给孩子们自由和消遣的权利,在温和与严厉间维持某种平衡,并时则让孩子们觉得这种教导是爱他们的表现。
简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简介:周培公是康熙名臣,因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而声名大噪,而其生平史迹却知者甚少,以致众说歧出,亟需考正。通过广考文献可知:周培公(1634—1702),名昌,字培公,号介庵(葊、菴)、介翁,清荆门州人。其父母均死于明清之际战乱,稍长在地方绿营军中办差,后进京任内阁供奉辅佐振武将军吴丹,被录为七品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参议道身份到甘肃平凉前线劝降了呼应"三藩之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赫赫军功。后授"布政使参政""分守海防道",参与平定吴三桂在湖广的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三年后,因与总兵不合,罢官回家乡荆门,在家乡去世。其子女、族嗣颇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培公著作,现有诗集《长征草》《即次吟》和文集《从征纪事》传世,《居乡纪事》存《序》,《慎贻堂书目》载有其《从戎笔记》《明心奏稿》,仅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