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躯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分析32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证实患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3.2)岁。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发病前均无躯体疼痛,主要症状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11例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偏瘫14例,失语7例,其他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复视、眩晕、构音障碍、单眼黑朦等。外周血D-二聚体增高20例,CA-l25增高22例,CA-l99增高2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20例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12例累及双侧前循环。病灶累及小脑半球2例,大脑半球脑叶皮层下14例;大脑半球深部7例,基底节、丘脑、内囊各2例,脑干3例。心脏彩超均无发现异常,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7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27例头部DWI出现2个以上同一颅内不同动脉供血区的分散小病灶。肿瘤类型按部位,肺癌最多见,按病理类型分腺癌多见。恶性肿瘤确诊时间多为脑梗死发生后3-14d,确诊时14例已发远处转移。脑梗死后30d,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19例,死亡1例。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高凝状态均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安全性尚待研究,临床目前偏向于接受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躯体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的 CT及 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12月至我院诊治的 40例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进行研究,分别使用 CT及 MRI进行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并记录诊断准确性。 结果: 40例患者, CT影像、 MRI影像中均有明显的脂液平征, CT影像可见关节囊内各成分密度改变, MRI影像有明显的脂肪信号。 CT诊断确诊 38例, MRI诊断确诊 40例,两种检查方式均有极高准确性, MRI略高,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在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影像学检查时, CT及 MRI有各自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均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 CT MRI 影像学特点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孕囊、卵巢小黄体囊肿的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征,探讨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60例异位妊娠孕囊患者纳入A组,同期60例卵巢小黄体囊肿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影像特点。结果:A组孕囊小于B组囊肿(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并评价常见病原体的耐药状况。 方法 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期间122例COPD患者呼吸道标本培养的病原菌资料,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结果 122例COPD患者中,病原菌分布以真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占39.3%(48/122)。结论 COPD主要感染老年患者,呼吸道标本以真菌为主要病原菌,危险因素多,预后差,故临床应高度重视感染人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加重期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对25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B型超声检查,根据脂肪分布情况分为均匀性脂肪肝与非均匀性脂肪肝,并对其声像国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均匀性脂肪肝220例(占88.0%),非均匀性脂肪肝30例(占12.0%)。均匀性脂肪肝声像图诊断较容易,非均匀性脂肪肝声像图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但仍有其特殊表现。熟悉掌握其特征,对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脂肪肝 均匀性 非均匀性 B型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 88 例,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4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则采用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本文采用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来评价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护理特点。结果 经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7.2±2.3 ) d ,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5.4±1.9 ) d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5.91%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 ,略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几率也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胆道镜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护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CCU接受治疗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5例作为分析对象,调查发现心血管病患者具有孤独压抑与心理依赖感明显等心理特点,针对心理特点给予临床护理。结果护理前SAS评分为(65.8±2.7)分,护理后为(42.4±1.2)分,护理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改善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特点 心血管疾病 护理
  • 简介:我国从1982年颁布至1995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至今,在近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该法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饮食安全、促进我国食品产业迅速发展和水平提高、推动我国食品国际贸易不断扩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法制化水平、提高整个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尤其是食品卫生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绩及历史性作用在2002年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总结中得到了充分、全面的肯定.

  • 标签: 中国 食品安全立法 《食品卫生法》 食源性危害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单个腔隙性梗死 临床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出现糖皮质激素(GC)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以2020.01~2023.10为期限,受试者为40例出现GC性白内障的PNS患儿,针对全部患儿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儿中女10例,男30例,年龄中位值8岁;其中单纯GC性白内障28例,同时伴GC性高眼压与GC性青光眼2例,伴GC性青光眼1例,伴GC性高眼压9例;患儿GC日剂量中位值18.5mg/m ,给药时间累及中位值505d,累计剂量中位值8505mg/m 。结论:PNS患儿出现GC性白内障的风险较高,所以还需加强用药教育和眼科评估,以保障疗效,减少副作用,进而确保合理用药。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儿童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早产儿的血细胞指标情况。方法:选取样本时间在2020年7月到2023年8月期间,共计纳入本院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极早早产儿A组、晚期早产儿B组各30例,分析其母婴临床血细胞相关指标等问题。结果:B组高危因素发生率低,且血红细胞各项指标均较优于A组。结论:胎龄时间越小,发生高危因素风险越高,且血细胞计数越高。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不同胎龄 早产儿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特点,探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肠胃康颗粒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肠胃康颗粒,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00%,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迁延难愈,且患儿耐受性差,不宜使用西药治疗,而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肠胃康颗粒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特点及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肠胃康颗粒治疗效果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高发于年龄为6个月至24个月的婴幼儿。该疾病的发生,与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胃酸、消化酶分泌不足有关,患儿进食后,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无法吸收,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1。婴幼儿耐受性较差,而西药药性强、治愈率相对较低,故而临床上开始采用酪酸梭菌活菌、肠胃康颗粒等中成药。此次试验旨在分析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特点,同时探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肠胃康颗粒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结果如下1.资料及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儿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者3岁,平均年龄为(1.61±0.57)岁;病程最短为1d,最长为8d,平均病程为(4.51±1.17)d,平均腹泻次数为(4.65±1.54)d;②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者3岁,平均年龄为(1.70±0.62)岁;病程最短为1d,最长为7d,平均病程为(4.61±1.05)d,平均腹泻次数为(4.53±1.48)d。从上述基本资料上看,对照组和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关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断标准;②患儿每日腹泻次数不少于3次,排泄物中未检测到致病菌2。(2)排除标准先天性肠道畸形患儿。1.3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肠胃康颗粒(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10055),根据患儿年龄酌情调整剂量,其中1至2岁患儿每日2次,4g/次;3岁患儿每日3次,4g/次。观察组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肠胃康颗粒,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散(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88),每日3次,0.5g/次,饭后温水服用。两组连续用药3日,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效果。1.4判定标准6日后,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具体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每日腹泻次数减少2次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每日腹泻次数减少1至2次;③无效,不符合上述指征者。1.5统计学分析此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00%,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24(60.00)15(37.50)1(2.50)97.50对照组4017(42.50)17(42.50)6(15.00)85.00χ2—9.1257.0369.5249.223P—<0.05<0.05<0.05<0.053.讨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在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时,由于至治疗依从性较差,用药效果不佳,再加上年龄的限制,药物恐对患儿身体造成伤害。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应该从病因出发,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肠道菌群失衡3。肠胃康颗粒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成药,以牛耳枫及辣蓼为主要成分,二者均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止泻、抗炎。酪酸梭菌活菌散为肠道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可补充小儿肠道正常菌群,形成一道保护伞,抵御病菌入侵,减少腹泻次数。此次试验中,对照组应用肠胃康颗粒,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数据表明,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肠胃康颗粒医治效果具备可行性及科学性。综上所述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迁延难愈,且患儿耐受性差,不宜使用西药治疗,而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肠胃康颗粒疗效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参考文献1祁会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60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8,15(06)126-127.2殷建群.小儿肠胃康颗粒与妈咪爱并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A1)19949-19950.3张少辉,李宝静,王志华,冀超玉,张瑜,张远达.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16,22(12)2425-2428.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浆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在治疗期间的变化。方法以152例MPP患儿为对象,分析患儿病例资料,并测定入院时和恢复期的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结果所有患儿胸部X线均可见片状阴影,临床以发热(92.11%),咳嗽(83.55%),肺部啰音(71.05%)为主要表现。患儿进入恢复期后,中性粒细胞数和hs-CRP分别为(3.7±1.6)×109/L、(6.8±2.4)mg/L,较入院时显著下降(t=3.973、7.482,P〈0.05)。恢复期WBC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t=0.124,P〉0.05)。入院时SLPI为(9.2±4.6)ng/mL,恢复期SLPI为(12.7±6.3)ng/mL。恢复期SLPI较入院时显著升高(t=3.664,P〈0.05)。治疗7d后,治愈86例(56.58%),好转64例(42.10%),无效2例(1.32%),治疗有效率98.68%。住院时间4~18d,平均(10.2±3.6)d。所有患儿出院时,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临床体征消失。结论MPP患儿在发病期间,以咳嗽、高热、肺部啰音为主要症状,X线可见片状阴影,白细胞未见异常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有异常表现。

  • 标签: MPP SLPI 血清学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的 中医证型特点 进行探讨,以加深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中医临证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对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 相关发病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收集符合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患者共 152 例,结果显示为六个证型 , 证型分布特点与病情严重程度,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宫腔操作史均有密切关系。与文化程度无显著关系。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以气滞血瘀证最常见,与肝、肾关系密切,喜食辛辣油腻,忧思抑郁,具有宫腔操作史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发病的主要病因和病机。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证型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及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BM)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肾炎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ANCA和Anti-GBM的检测,根据ANCA和Anti-GBM检测结果将64例患者分为A组(ANCA和Anti-GBM均为阳性)18例和B组(ANCA阴性,Anti-GBM阳性)4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预后以及ANCA和Anti-GBM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表现以及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球性硬化明显高于B组(P<0.01),但两组其他肾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3年后的人存活率和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均较差。结论ANCA和Anti-GBM同为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Anti-GBM单阳性患者严重,且两组的预后效果均较差。

  • 标签: 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抗体 抗肾小球基底膜 肾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特点和将其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文纳入研究的资料是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本医院诊治的300例疑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采取凝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试管法予以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凝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阳性检出总计率显著高于试管法的阳性检出总计率,P

  • 标签: 凝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在社区服务中心,H型高血压的发病特点,探讨小剂量的也算资料该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社区服务中心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展开调查,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叶酸组,两组人数均为50例,常规组患者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降压治疗处理,叶酸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加上叶酸进行降压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再选取的未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差异。结果: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在收缩压、舒张压、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方面,叶酸组患者的数据均比常规组低(P<0.05)。②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在男性发病率、年龄、心率、尿酸、肌酐、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的数值均比较高,而脉压相对比较低。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内部,普遍高发于男性中老年患者,患者发病之后肾脏以及心血管的功能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叶酸进行辅助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H型高血压 药物治疗 叶酸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及其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分离出该致病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126株来自痰标本,6例来自血液标本,2例来自中心静脉置管,10例来自引流液及分泌物,来自尿液、粪便和咽拭子各2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63.22%、14.3%、75.82%、65.47%、76.00%。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来自112例患者,均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其他细菌感染89例,留置导管92例;在培养出该致病菌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61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培养出该致病菌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1.38±24.56)d;112例患者中,治愈17例(占15.18%),好转65例(占58.04%),死亡22例(占19.64%),放弃治疗8例(占7.14%)。结论: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抗菌药物选用品种过高及疗程过长等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首选复方磺胺甲唑、头孢他啶进行治疗。

  • 标签: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