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转移抑制基因KiSS-l在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乳腺癌脑转移的关系仍很不清楚。本研究检测了乳腺癌原发灶和脑转移灶中KiSS-l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6月行乳腺癌脑转移病灶切除的患者12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l基因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检测KiSS-l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进行验证。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脑转移标本KiSS-lmRNA表达仅为原发灶的1/10,与原发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脑转移灶KiSS-l蛋白较原发灶明显减弱,免疫组化显示KiSS-l在原发灶中表达率明显低于原发灶。结论KiSS-l基因在乳腺痛脑转移中具有转移抑制作用,可能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发挥作用。

  • 标签: 脑转移瘤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定量RT-PCR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对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睡眠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0例,遵循无差异性随机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放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0%、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肿瘤直径、生命质量、睡眠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推广。

  • 标签: 术后化疗 乳腺癌 认知行为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7例及有斑块组118例两组,根据患者性质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47例、稳定斑块组7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尿酸、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异。结果(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轻度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有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3)及直接胆红素(P=0.001)明显低于无斑块组。(2)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6±179.2)~mol/L、(287.8±152.2)~mol/L、(331.2±177)~mol/L,不稳定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3);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8±14.0)μmol/L、(15.0±13.9)μmol/L、(13.8±10.0)μmol/L,三组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6.2±5.2)μmol/L、(5.0±4.2)μmol/L、(4.8±3.4)μmol/L,不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8)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27)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总胆红素及血直接胆红素低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低血总胆红素及低血直接胆红素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血胆红素 颈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霍奇金淋巴瘤(PCNSNHL)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CNSNH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早期诊断12例。随访63例,死亡48例,平均生存期13.74个月。术后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4.68个月(最长达5年);未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结论PCNSNHL术前早期诊断有可探讨之规律,尤其是影像学特征;采用包括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动脉瘤性SAH16例与动脉瘤性SAH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and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动脉瘤性SAH与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and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ICD-10,选择器质性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1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100%,刺激时间50s,刺激间歇5s,连续刺激1500次),对照组使用伪刺激治疗(刺激部位、频率、时间、间歇、次数都同治疗组,有振动声音,但不产生磁场效应),2组均1次/d,连续2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多导睡眠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可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并缩短觉醒时间,延长深睡眠时间,可改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rTMS治疗器质性失眠症疗效可靠。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器质性失眠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目的应用参数逐步判别分析法(NSDA)建立颅内压(ICP)半定量数学模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急性颅高压(ICH)病人采用硬膜外置探头监测ICP,同时连续20min采集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mCO2)和心率(HR)。应用SAS软件,用这4个自变量建立3种ICP(正常至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的NSDA半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模型对ICP正常至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阶段的错判率分别为5.20%、6.98%和10.17%,总体错判率为6.40%。结论NSDA模型对ICP的判定准确率较高,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颅内压 模型 理论 逐步判别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SCS)和Alzheimer病(AD)在匹性负波(MMN)检测中的特征。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对38例SCS和32例Alzheimer病(AD组)及40例正常老人(NC组)的MMN作检测。结果(1)与正常老年组比较,AD组MMN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2)SCS组无上述变化;(3)AD组MMN潜伏期延迟及波幅低于SCS组。结论MMN技术可作为P300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而用于老年精神科临床。

  • 标签: 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 ALZHEIMER病 非匹性负波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表面力学参数与脑血管病人群的差异及在斑块表面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59例和脑血管病患者(NCD)50例。使用AcusonSequoiaC512(Siemens)超声探测仪采集颈动脉图像资料。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析颈动脉斑块表面近心端基底部(P1)、近心端肩部(P2)、斑块顶部(P3)、远心端肩部(P4)、斑块远心端基底部(P5)的运动信息,获得应变(S)、应变率(SR)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检验比较两组间相同部位参数的差异,斑块不同部位参数组间均数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ACI组P1-Smax、P2-Smax小于NCD组(P〈0.05);ACI组P4-Smax、P5-Smax均大于ACI组P1-Smax,ACI组P4.S、P5-S分别大于P1-S、P2.S(P〈0.05)。结论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减低的纵向应变,以近心侧肩部减低更为明显。

  • 标签: 速度向量成像 颈动脉 斑块 应变
  • 简介: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natidic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0.1g,每天一次,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14天测定血浆LPA。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80±0.87μmol/Lvs2.85±0.65μmol/L,P〈0.01);与治疗前相比,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LPA水平均明显降低(5.26±0.50μmol/Lvs5.79±0.83μmol/L,P〈0.01;5.06±0.69μmol/Lvs3.82±0.90μmol/L,P〈0.01),但氯吡格雷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LPA水平高于正常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其中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明显。

  • 标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类
  • 简介:体温是临床护理监测的最基本指标之一,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为患者测量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的体温测量器材主要有汞式体温计、电子体温计与接触

  • 标签: 测量时间 体温测量 电子体温计 临床护理 口腔温度 测温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器质性失眠症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睡眠正常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患者睡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SQI(2.35±0.14)分、入睡时间(2.55±0.45)分、睡眠时间(2.36±0.19)分、睡眠效率(1.89±0.29)分,87例失眠症患者中,阴虚质18例、血瘀质30例、气郁质32例。上述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存在明显异常。结论:器质性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居多,患者睡眠质量差,需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中医体质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5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卒中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50mg/d。阿司匹林组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75mg/d。随访1年内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卒中复发率为15.5%,而氯吡格雷组复发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阿司匹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氯吡格雷在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脑梗死 二级预防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探讨长链编码RNA母系印记基因3(MEG3)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U87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116例新鲜神经胶质瘤组织标本及癌周正常组织标本中长链编码RNAMEG3的表达;MEG3过表达后,分别采用四氮唑蓝盐化合物(MTS)法、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结果MEG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4.85±0.56粥9.18±0.45;t=1.67,P=0.0012〈0.05);过表达MEG3后胶质瘤细胞U87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0%±3.8%vs84.0%±4.6%;t=1.54,P=0.0145〈0.05);过表达MEG3后,细胞凋亡能力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4%±3.2%铘5.5%4-1.2%;t=2.35,P=0.0013〈0.05);过表达MEG3后,U8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5.6%±5.8%vs100%±0;t=1.48,P=0.0021〈0.05)。结论MEG3在神经胶质瘤中是低表达的,具有抑制细胞U87增殖和迁移,促进凋亡的作用,在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母系印记基因3 神经胶质瘤 U87细胞 生物学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血管压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术中未见明确血管压迫的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2年.治愈52例(92.9%),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离蛛网膜,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对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较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非血管压迫 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霍奇金淋巴瘤(PCNSL)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PCNS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PCNSL,患者依方案行化疗治疗,随访1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PCNSL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发病隐匿,对放化疗敏感,临床需与多种颅内肿瘤相鉴别。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与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KnowledgeandBeliefBehaviorPatterns,IKAP)模式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进行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分别为(76.32±3.22)分与(76.80±3.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为(13.21±2.11)分,对照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为(39.02±2.43)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后患者的HAMD评分(13.21±4.33)分,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的HAMD评分(8.44±4.10)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HAMA评分分别为(10.22±1.12)分与(17.80±3.22)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避免产生癌因性疲乏,IKAP模式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 乳腺癌化疗 癌因性疲乏 负性情绪 睡眠
  • 简介:目的:总结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在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的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2例患者均在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标测到心动过速的靶点,并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对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术中及围术期护理有其自身特点,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非接触标测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护理
  • 简介:长链编码核糖核酸(longnoncoding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碱基的编码RNA,为竞争内源性RNA(competingendogenousRNA,ceRNA)的关键组成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期研究表明,lncRNA及其介导的ceRNA与卒中的发病、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为卒中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lncRNA及其介导的ceRNA与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竞争内源性核糖核酸
  • 简介:目的:研究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用药治疗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异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顾村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杓型高血压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接受替米沙坦20:00用药,对照组70例替米沙坦8:00用药,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58例患者由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血压类型转变率82.9%,明显高于对照组(62.9%)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7.78±2.34)分、(7.43±2.16)分,治疗后分别为(4.15±1.22)分、(7.36±2.15)分,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20:00用药相较于8:00用药,其对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更有助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替米沙坦 非杓型高血压 不同时间 转化率 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