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估肿瘤患者在术后静脉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尤其是在减轻静脉并发症和患者疼痛感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2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其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静脉炎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减轻疼痛方面更为有效。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术后静脉治疗中对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具有显著效果,表明该护理方法对于提高肿瘤患者术后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位管理结合藻酸钙伤口敷料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术后PICC置管者66例纳入研究,对照组(33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藻酸钙伤口敷料结合体位管理,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率、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瘢痕面积优于对照组(P
简介: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其疗效及邻近节段骨折风险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骨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60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80例采用PVP治疗,42例行保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VP组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降低(6.5±1.2VS3.4±1.1,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更快的缓解疼痛,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关于其是否增加邻近椎体骨折风险需大量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裂隙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术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椎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椎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C2椎体成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例49岁的男性肺癌患者和1例45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出现C2椎体转移,均有明显的颈部疼痛,女性患者因疼痛已不能下床行走1个月。采取在CT引导下,用13G骨穿针,由颈椎侧方经椎动脉与颈动脉鞘之间的间隙穿刺到C2椎体内,分别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ml和3.5ml。结果术后CT扫描显示骨水泥在椎体内填充分布好,无骨水泥外漏。术后两例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周后疼痛完全消失,女性患者能下地自由行走。男性患者半年后死于多个器官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女性患者术后配合放化疗,随访至今1年多,无任何不适。结论在CT引导下,采取颈椎侧方入路,经椎动脉与颈动脉鞘之间的间隙,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C2椎体转移性肿瘤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均给予其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16%,护理满意度为90.62%;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故事发生率为24.92%,护理满意度为68.7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构建医院与患者的良好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盆腔静脉曲张症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其疾病诊断的价值与作用。方法选择500例于我院确诊的盆腔静脉曲张症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500名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纳入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上述受检者均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2组受检者盆腔静脉检查指标,并总结盆腔静脉曲张病情。结果实验组盆腔静脉内径、静脉丛X轴长度及静脉丛Y轴长度均大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流速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457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宫体增大现象,其中轻度宫体增大患者304例,中度宫体增大患者117例,重度宫体增大患者36例。后位子宫患者386例、卵巢静脉曲张患者137例、卵巢水肿患者238例、子宫旁静脉血栓患者14例。结论通过经阴道超声检查予以诊断,患者盆腔静脉曲张症病情得以清晰反映,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盆腔血管及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因予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对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8例经外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证实为脑 AVM的患者进行 TCD检测。结果:检测出 7例脑 AVM供血动脉血流参数、频谱及音频明显异常,即血流速度增快,以舒张期血流速度增高为主,搏动指数降低,频谱充填,频窗消失,出现颅内盗血 3例。检测出供血动脉 TCD与 DSA结果符合率为 92%。结论: TCD是一种无创、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法,可用于 AVM的常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明显减少 DSA的检查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价值。方法:诊断筛选门诊及病房患者,将有植入静脉输液港适应症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计10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体表定位穿刺经SCV 植入输液港(盲穿法),治疗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经SCV 植入输液港(可视法),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次数,对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发生误穿、气胸的例数,对比并发症如导管内血栓、感染该例,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经过干预,治疗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输液港患者并发症概率较低,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可视法明显优于盲穿法,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