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围肝门外科技术、顺逆结合肝门显露路径在中央肝管型肝内外胆管扩张症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中央肝管型肝内外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术前均详细了解既往手术史,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肝功能、剩余肝脏体积和全身状况评估后,制订手术方案拟行左半肝切除+扩张的胆总管切除+右前、右后肝管整形后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经术中再次评估后,最终手术操作步骤为分离腹腔粘连,顺行解剖肝门,横断肝外扩张胆管,劈开肝正中裂,敞开肝门板,切除左半肝和扩张的右肝管,右前、右后肝管整形与胆肠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并发症、肝功能和胆管囊肿残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例患者均采用围肝门外科技术,顺逆结合肝门显露路径完成胆管囊肿切除+左半肝切除+右侧扩张肝管切除+右前、右后肝管整形后与空肠吻合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435min、490min和3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mL、300mL和200mL,均未输血。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和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周发生胆汁漏和胃排空障碍,经穿刺引流、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理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3周后胆汁漏愈合,继续治疗2周后胃动力恢复,拔除胃管。1例患者术后3周拔除腹腔引流管,2例术后1周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大体标本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有肝内外胆管扩张,其中2例合并胆管结石,1例合并左肝内胆管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简介:内容摘要:《易经》是中华民族祖先在数万年生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顺其自然、享用自然的宇宙认定体系。《易经》大系统智慧来自于自然而又被自然验证了的,来自于社会而又被社会验证了的,来自于实践而又被实践验证了的,来自于生活而又被生活验证了的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今天,我们在以 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借鉴《易经》大系统智慧,加以现代化的科技, 就一定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疫情防控体系,为人类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作出特有的贡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创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下肢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修复治疗组(对照组)100例和急诊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组(研究组)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血运重建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结果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00%(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MESS评分统计结果项目低于对照组患者,Johner-Wruhs评分统计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创伤患者效果安全、可靠,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内固定术,治疗组给予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38/40),对照组80.00%(32/40),(P<0.0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减少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效果分析。方法 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中,随机抽选88名作为本课题研讨样本,平均分腕管组(A1组、B1组)和肘管组(A2组、B2组),各44名。其中A1和A2两组在常规手术方法基础上使用显微镜技术行神经内松解术,另外B1和B2组则使用常规神经切开减压术。比对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 A1、A2组kelly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0.9%、86.4%,B1、B2组优良率分别为59.1%、45.5%,腕管组(A1.B1)与肘管组(A2.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将党建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医院发展提质增效,引领医院发展迈上新台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在不同疾病分期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HBV 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比较,揭示HBsAg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慢性HBV感染患者,并根据其疾病分期(如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进行分类。采集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测定HBsAg和HBV DNA的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分期内及分期之间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在免疫耐受期,HBsAg与HBV DNA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反映了病毒的高复制状态。进入免疫清除期,尽管HBsAg水平有所下降,但其与HBV DNA仍保持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免疫系统开始清除病毒,但病毒复制仍较活跃。在低复制期,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减弱,这可能与病毒复制受到较大抑制有关。而在再活动期,两者再次呈现正相关,表明病毒复制重新活跃。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在不同疾病分期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病毒复制活跃度的变化和患者免疫状态的波动。通过深入了解这种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为慢性HBV感染的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