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与开展手术前比较,实施手术后1d及随访观察1个月后患者Cobb,s角均明显减小,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管占位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腰疼痛,内固定物取出后症状消失2例,内固定钉断裂,有效处理并更换后恢复1例。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出血少,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操作简便,固定节段少,使脊柱的运动功能得以保留,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治疗的8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预后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其中6个月预后为观察组,2年预后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中主要终点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差异显著(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因此在临床中则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行跨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相关表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以及内固定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椎管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安全性更为可靠,能较好的保证患者内固定的强度,同时对生物力学的特点更加符合。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减少实施封闭式回收物品政策后,临床科室与供应室在物品回收方面产生的纠纷;加强供应室服务与临床的协调性,改进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提高各临床科室对采取封闭式运送的认识;加强供应室护士和工人对回收物品质量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科室的反馈沟通。结果调查统计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每季度投诉纠纷数据,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以来,投诉量显著减少。结论封闭式回收物品过程并不会造成物品的丢失或损坏,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由于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我科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有效的减少了相关投诉的产生,加强了供应室服务和临床的协调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2015年度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这一阶段作为试验组,2014年度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阶段作为参照组。结果对比实施后(2015年)与实施前(2014年)的实验结果,护理质量以及病人的满意度,发现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实施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易于接受。因此,在完善治疗方案的同时,积极配合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防控措施,为今后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96例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不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及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与临床病理符合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检验结果与临床病理符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具有广泛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