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治疗

宫玲吕明睿

宫玲吕明睿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辽宁大连116021)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治疗的8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预后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其中6个月预后为观察组,2年预后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中主要终点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差异显著(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年龄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心力衰竭、早期的PCI,因此在临床中则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关注。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35-01

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心肌梗死非为几种类型,其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属非ST段抬高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该种心肌梗死的预后效果非常差,患有这类心肌梗死的患者属于高危患者,其死亡率以及再入院治疗率,远远高于ST段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入院再治疗率。本文针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13岁,均符合心肌梗死的标准。将6个月预后随访作为观察组,将2年预后随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没有药物禁忌,加用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辅助治疗,PCI患者在手术前采用氯吡格雷。

对所有患者的入院治疗情况、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3随访记录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事件、联合终点事件,将观察组的6个月预后作为近期预后,对照组的2年预后为远期预后。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患者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才有Cox生存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以HR值和95%CI作为相关标准,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随访中的心血管事件情况

6个月随访患者共72例,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17例,联合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没有较大的差距,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一、6个月随访中患者心血管事件情况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类型的疾病根据病因、病情将其非为不同的等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预后效果差,其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非常高。根据表三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早期PCI。在分析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制定治疗策略,有效的降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当前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采用危险因素评估系统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之后,再采用危险因素等级评估系统,对危险因素进行等级评估。

在本次研究中近期预后和远期预后的死亡率都非常的高,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表三中的几项,在这几项影响因素中,年龄是一项独立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的使用是保护因素。在心血管事件中,心力衰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心力衰竭的预测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患者病程延长的过程中,患者肾功能不全的预测值也随呈现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进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阿司匹林等。

参考文献

[1]李响,王春梅.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2):125.

[2]焦媛,李宪伦,王勇,等.B型脑钠肽在评估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5):352-353.

[3]刘广彬,彭永平,江时森.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8(9):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