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患者的体温变化对其麻醉后的苏醒效果以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本院麻醉科室的82名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小组和观察小组,每组41人。对照小组施以常规的处理模式,观察小组中应用保温的处理方式,包含输37℃的液体等保温办法,记录两组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此比较2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鼻咽部温度、以及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观察小组全身麻醉患者的术后鼻咽部温度明显比对照小组的高,其苏醒以及拔管的时间也比对照小组患者的短(P<0.01)。观察小组全身麻醉患者手术之后的舒张压、心率等参数的水平均也比对照小组患者的低(P<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体温是否正常对术后麻醉患者苏醒以及拔管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维持麻醉患者血流的稳定,强化麻醉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一代全自动血凝仪CS-510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报警信息加以深度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检验结果。方法对两例APTT报警早凝-初期反应异常和轻微凝集的样本,将其曲线与正常曲线比较,并用金标准手工法重新检测APTT,与仪器结果相比较,结果此两例报警信息凝集曲线与正常曲线有很大差异,仪器报出结果与手工操作结果不符。结论对新一代血凝仪CS-5100检测APTT有报警样本,要观察曲线变化,与临床沟通,手工验证,发出与临床相符报告,更好为患者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分析其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和救治时间方面的影响。方法对我院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3例,分别对其实施急诊护理快速通道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接诊到确诊所用时间为(17.61±3.17)分钟,确诊到治疗所用时间为(26.90±6.51)分钟,明显少于常规组的(28.54±3.47)分钟、(37.76±7.82)分钟,研究组死亡率为6.98%,致残率为4.6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60%、13.9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可以降低死亡率,为救治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后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后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婴幼儿接种后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时间窗为<4.5h,对照组为4.5~9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4d、90d的NIHSS评分和治疗90d后的mR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53.33%,与对照组的46.67%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h以内或4.5~9h以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中央预算内投资县级医院建设项目现状,为提高卫生项目管理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问卷对2009-2011年下达项目且在2012年12月31日前投入使用的51个中央投资1800万及以上的县级医院建设项目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对比和描述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1个项目绝大多数按时开工(84.31%),大部分按时投入使用(58.82%);项目建设工期以2年为主(60.78%);有6个医院(11.77%)抗震设防未达到要求。结论建议多措并举,解决资金筹集问题,严控超规模投资建设,严把项目建设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麻醉恢复室病人并发症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麻醉恢复室病人中选取186例作研究对象,将实施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n=93),将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者设为研究组(n=93),就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是(25.31±6.21)min,短于对照组的(42.92±9.15)min,差异显著(P<0.05);(2)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38%,低于对照组的15.05%,差异显著(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用于麻醉恢复室中效果肯定,可帮助患者早期苏醒,并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对预估重症流行强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描述2008-5-13~2011-12-31门急诊及住院手足口病例粪便或肛拭取材中病原核酸实时RT-PCR检测结果。按周分别计数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非EV71非CoxA16肠道病毒(以下简称“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总数及重症病例数,对时间作图。结果手足口病各类病原构成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近4年监测到最显著的两个重症发病高峰发生在2008年5~7月以及2010年3~7月,这两个时间段均处在每年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时段,优势病原均是EV71。重症发病最少的时间段为2008年9月~2009全年,优势病原为其它肠道病毒和CoxA16。各类病原感染者重症风险值高低排序为EV71、其它肠道病毒、CoxA16。结论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可以随时掌握当前及未来短期内病原相对活动度,根据病原各自重症风险值高低,就可以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前预估重症流行强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前免疫功能与手术时间对手术后切口感染风险。方法选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实施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免疫功能检测,对手术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8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出现的患者有12例,切口分泌物病原菌培养显示阳性的患者有6例,病原菌培养出16株,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在术前免疫功能低下与手术时间较长的时候,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性会不断增加,并且能够为急诊、三类切口与恶性病变的时候较容易出现手术后切口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宫腔镜术前肌肉注射间本三酚的时间对宫颈预处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患者323例,根据肌注间苯三酚至开始扩张宫颈的时间间隔分为A、B、C、D、E、F六组,时间间隔分别为A组≤45min,45min<B组≤1h,1h<C组≤2h,2h<D组≤3h,3h<E组≤4h,4h<F≤5h;术前均肌肉注射间苯三酚80mg。观察比较六组患者无阻力可通过的扩宫器大小及扩宫时间。结果六组患者无阻力可通过扩宫器大小比较,A组与其它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组患者宫颈扩张至10.0mm的时间比较,A组与其它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术前45min至5小时肌肉注射间苯三酚80mg,能够取得良好的宫颈软化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型号为TM-2430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和诊室血压筛选出60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各为30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两组分别在700-900和2000-2200期间服药,每天测量患者血压,观察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晚上服药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晨起服药组明显下降。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从而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用于高血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其分为早晨给药组(88例)和晚间给药组(88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口服替米沙坦治疗,每次80mg,每天1次,早晨给药组在早晨八时服用,晚间给药组在晚间八时给药,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杓型血压比例。结果治疗前,早晨给药组和晚间给药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晚间给药组患者中杓型血压者比例显著高于早晨给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晚间服药的患者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早晨给药,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孕期胎儿室间隔缺损(VSD)诊断的效能分析评估。方法抽调2015年11月~2017年3月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筛查的3012例孕期胎儿VSD影像学资料,将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诊断孕期胎儿VSD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作以比较。结果四维超声STIC技术孕期胎儿VSD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77.70%、50.0%、76.26%明显低于STIC技术97.25%、100%、97.41%(χ2=14.103,χ2=24.107,χ2=17.308,P<0.05)。结论四维超声STIC技术是诊断VSD胎儿的有效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