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9日预出版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做好疫情期间眼科检查器械消毒及眼科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对于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共同抗击疫情极为重要。本文对在疫区的眼科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为眼科医师开展相应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18-32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在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集中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300件,实施传统管理为对照组,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300件,实施FMEA管理为试验组;对比两组风险指数(RPN)、器械护理管理合格率及器械消毒质量合格率。结果试验组精密器械耗损、器械回收不及时、器械防护不当、清洗流程错误及冲洗不彻底分别为41.00%、34.33%、30.67%、36.67%、32.67%,均低于对照组87.67%、90.67%、81.67%、96.33%、8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器械防护、清洗、灭菌及包装等合格率分别为98.67%、98.00%、96.00%、97.67%,均高于对照组57.33%、54.00%、71.00%、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器械生物监测、B-D试验合格率分别为95.67%、96.33%,均高于对照组80.33%、8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集中式管理中应用FMEA管理提高手术器械管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器械消毒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原学检测阳性肺结核大、中学生治疗延误、有无空洞、病灶范围、细菌载荷量等因素对其校内接触者结核病传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年广州市越秀区大学、中学79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核病患者(下称“线索病例”;男45例,女24例,年龄12~25岁)的临床诊疗情况,并对其4 934例校内接触者(男1 867例、女3 067例,年龄12~65岁)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线索病例来自33所大学和中学,其中在8所学校12例线索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3例结核病患者(下称“接触者病例”),其中有7例线索病例和2例接触者病例分别发生7~81 d与16~76 d的就诊延误。接触者未发病和接触者发病线索病例的就诊延误、诊断延误、有无空洞、病灶范围和病原学检测(包括涂片与培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线索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与非密切接触者的TST阳性率、强阳性率分别为68.36%(1 934/2 829)、21.81%(617/2 829)和47.84%(1 007/2 105)、3.42%(72/2 105)(P<0.001)。结论加强密切接触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核病例,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应该加强这一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该研究根据父母的报告评估婴幼儿18和24月龄时早期语言能力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儿童-睡眠"出生队列中的1 667个芬兰语家庭进行随访,这些家庭于2011~2013年间在芬兰皮尔卡地区医院产科常规就诊时被随机招募,登记时孕妇孕周约为32周。父母报告患儿的表达词汇量、词语组合、理解能力、手指示意及指令遵循情况。使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第三版)语言表达分量表研究子样本。结果儿童词汇量总体低于以往的研究。18月龄时的997名儿童中,68.8%儿童词汇量不超过20个单词,35.7%最多使用5个单词。24月龄时的822名儿童中,32.4%儿童词汇量不超过50个单词,18.4%最多使用20个单词。儿童和父母接触电子产品时间与儿童表达的词汇量呈负相关。结论18和24月龄时儿童总体词汇量低于以往的研究,且与电子产品接触时间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COVID-19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2月15日北京市报告的20 681例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暴露信息及转归信息,分析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北京市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16%(447/20 681);年龄M(P25,P75)为35(27,49)岁;以20~59岁人群为主(81.77%,16 912/20 681);隔离观察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82.15%,16 989/20 681);主要暴露类型占43.96%(9 093/20 681),分别为同室工作/学习(16.06%,3 322/20 681)、同乘交通工具(12.88%,2 664/20 681)、诊疗/护理(7.80%,1 612/20 681)和同住(7.23%,1 495/20 681)。指示病例的职业分别有干部职员(19.34%,3 999/20 681)、家务待业(17.34%,3 586/20 681)、商业服务(13.85%,2 864/20 681)、餐饮食品业(10.77%,2 228/20 681),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占61.30%(12 677/20 6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暴露类型,同餐(OR=3.96,95%CI:2.30~6.83)、同住(OR=6.41,95%CI:4.48~9.17)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相比于其他职业,指示病例的职业为餐饮食品业(OR=3.06,95%CI:1.29~7.25)和教师(OR=4.94,95%CI:1.43~17.08)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同餐和同住是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暴露类型;指示病例为餐饮食品业或教师职业者,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应继续采取集中隔离、疫苗接种等COVID-19综合性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下内镜再处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及分析灭菌不合格因素。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月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的内镜450条作为对照组,2020年2—4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消化内镜中心清洗消毒建议方案》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的内镜450条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包含胃镜和肠镜各200条,超声内镜50条。分别采用ATP荧光检测法和倾注培养法评价内镜的消毒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内镜再处理后灭菌不合格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胃镜、肠镜和超声内镜的消毒合格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胃镜、肠镜和超声内镜的灭菌合格率和ATP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严格执行再处理流程(OR=7.96,95%CI:4.55~22.84,P<0.001)、操作不规范(OR=2.26,95%CI:1.24~5.63,P<0.001)、消毒液浓度不够(OR=5.43,95%CI:2.52~9.02,P<0.001)、多酶液浓度配比不够(OR=4.38,95%CI:1.95~8.61,P<0.001)、未及时清洗(OR=2.86,95%CI:1.33~6.42,P<0.001)、清洗不彻底(OR=3.75,95%CI:1.61~7.49,P<0.001)和内镜保存不当(OR=2.12,95%CI:1.36~4.12,P<0.001)是内镜再处理后灭菌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OVID-19疫情下采用内镜再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内镜的消毒效果。其中未严格执行再处理流程是导致内镜灭菌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我国深入开展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及加强微生物耐药性防控管理提出建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基本情况,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方法,比较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热点和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共检索到有效中文文献234篇,有效英文文献1 563篇。中文文献均为国内学者发表;英文文献中,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献有97篇,国外学者发表1 466篇。发文期刊质量均较高。与国外研究大趋势相比,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文献所在期刊相对较集中。国内学者发表的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中心度值最高,为0.36。国内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关键词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中心度值均最高,分别为0.63和0.21。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突现词较多,1994年至2018年研究人员对病原体种类的关注逐渐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转移至肺炎克雷伯菌、肠道沙门菌;对消毒剂种类的关注逐渐从氯已定、季铵盐化合物转移至次氯酸钠、过氧乙酸。而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突现词均较少,主要为"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二者突现时期较早,在2008年和2010年终止。结论我国关于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开展研究的学科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阳性莫旺综合征(Mo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Mo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1例抗CASPR2抗体阳性Mo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抗CASPR2 IgG抗体,完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皮肤交感反应(SSR)测定等检查。通过文献复习,总结Mo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55岁男性,表现为周围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精神症状和疼痛;体检发现认知障碍、肌肉颤搐、四肢腱反射消失;否认家族史和毒物接触史。辅助检查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570 U/L),抗核抗体阳性(颗粒型1∶320),余风湿免疫、红细胞沉降率、自身免疫抗体谱、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等均正常,脑脊液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略高,血清与脑脊液抗CASPR2抗体均阳性(血清:1∶100,脑脊液:1∶10);针极肌电图示肌颤搐放电,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SSR测定示双手、双足未引出波形。头颅磁共振成像示散在缺血灶。PET/CT提示双侧肩背部软组织、右侧腰背部肌肉、两侧臀中肌局部代谢轻度增高。文献复习发现目前国、内外共报道232例MoS患者,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睡眠障碍居多,认知障碍占32.3%,其中通过PET发现骨骼肌受累仅1例报道,4例患者有SSR异常。经免疫治疗患者结局普遍良好。结论MoS作为一种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综合征,PET/CT检查可出现骨骼肌高摄取,骨骼肌受累是本病少见临床表现。SSR作为评价自主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检查,其在MoS中的临床价值应进一步强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加温皮肤消毒剂对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不同消毒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加温组在PICC穿刺前将消毒剂加温至37℃后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采用室温消毒剂,比较两组患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长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加温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2%(65/81)比66.7%(56/84)],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45.0±9.0)min比(48.4±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皮肤消毒剂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长,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简介:摘要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1)抗体阳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介导的周围神经病。文中报道1例62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肢体远端运动感觉异常,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对血浆置换治疗有较好反应。下肢肌电图提示以运动受累为主,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减低,F波未引出;无症状的上肢肌电图提示正中神经CMAP波幅下降,传导速度正常。全球抗Caspr1阳性CIDP报道并不多见,文中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2020年1—4月期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为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当医务人员被判定为病例密切接触者后24 h内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暴露信息等,医学隔离期间监测每日健康状况,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转为确诊病例的感染率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共405例,其中男92人(22.72%),女313人(77.28%),平均年龄38.47岁。经过医学隔离观察后共有390例期满解除,14例转归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转归为无症状感染者,总感染率为3.70%(15/405)。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不同科室(x2=36.321,P<0.05)、与病例关系(x2=24.891,P<0.05)、暴露类型(x2=29.246,P<0.05)、隔离方式(x2=10.122,P<0.05)是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务人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分区管理,避免与病例共同暴露在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加强安全防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sDV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23例接受CDT治疗的s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35.2±11.7)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价D-二聚体预测sDVT溶栓效果。结果23例患者中,14例获得技术成功。溶栓过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溶栓前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61 mg/L,溶栓1~4 d分别为3.03 mg/L、3.67 mg/L、3.95 mg/L、1.62 mg/L,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使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溶栓前和溶栓1~4 d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667、0.714、0.804、0.900、0.667。基于AUC结果和Youden指数法,确定最佳的预测曲线为溶栓第3天,最佳截断值为4.36 mg/L。此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对于sDVT患者,CDT是有效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溶栓第3天测定D-二聚体大于4.36 mg/L时,CDT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应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该院消毒供应中心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200例消毒物品,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纳消毒供应中心常规护理管理,100例)、研究组(采纳PDCA循环管理,100例),比较两组灭菌合格率、管理质量评分、医务人员满意度、医院感染率。结果研究组灭菌合格率(99.00%)、医务人员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可显著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合格率,提升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组。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手术效果,根据简易精神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颞浅动脉损伤和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对照组少,颞肌萎缩和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注意力和计算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能有效减少术中脑挫伤、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味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2月廊坊市人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4例。2组均接受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五味消毒饮加味。2组均连续治疗12周。采用X线与CT测量跟骨Gissane角与Bohler角、跟骨高度,采用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ES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全血黏度;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跟骨Gissane角[(130.01±15.76)°比(121.33±14.33)°,t=2.793]、Bohler角[(33.04±5.03)°比(28.93±4.31)°,t=4.189]、跟骨高度[(44.13±6.13)mm比(40.06±5.87)mm,t=6.556]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ESR[(13.65±1.94)mm/h比(18.99±2.30)mm/h,t=11.772]、Fb[(301.83±32.04)g/L比(319.85±33.62)g/L,t=2.536]水平及全血黏度[(7.04±0.82)mPa▪s比(8.34±0.92)mPa▪s,t=6.997]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66.85±8.17)d比(78.04±9.44)d,t=5.945]早于对照组(P<0.01),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97.7%(43/44)比81.8%(36/44),χ2=4.456]高于对照组(P=0.035),并发症发生率[4.6%(2/44)比20.5%(9/44),χ2=5.091]低于对照组(P=0.024)。结论五味消毒饮加味可促进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骨骼形态的恢复及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入术缓解头面部癌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体蛛网膜下腔颈髓段至脑桥前池的通路及脑桥前池的毗邻结构,探讨经腰骶入路穿刺置管进入脑桥前池的可行性及脑桥前池给药的可能有效性;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入,观察吗啡注入对难治性头面部癌痛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解剖学观察表明,颈段蛛网膜下腔向上经过枕骨大孔、延髓前池,可直达脑桥前池,通路顺畅,虽然存在神经血管,但未形成有效阻挡;脑桥前池与支配头面部的神经毗邻。顽固性头面部癌痛患者3例通过腰骶段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到达脑桥前池,输注吗啡产生了良好的镇痛疗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术可能是缓解头面部癌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结核病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其时间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09至2010年上海市7个区户籍人口中确诊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以识别LTBI,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结核病密切接触史。通过结核病登记报告系统识别LTBI者在检测后连续9年内的发病情况,计算其结核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的发病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0年,共纳入376例确诊肺结核患者的982名密切接触者,其中287名密切接触者经T-SPOT.TB检测为LTBI。接受基线调查时感染者中位年龄为54岁,36.6%(105/287)的LTBI者为男性。截至2019年12月287名LTBI者中共发现5例新发结核病患者,2年累积发病率为0.35%,5年累积发病率为1.05%,9年累积发病率为1.74%(95%可信区间0.57%~4.02%),中位发病时间为3.67年;研究期间共观察了2 666.75人年,结核病发病密度为1.875/1 000人年。不同年龄(χ2=0.600,P>0.05)和性别(χ2<0.001,P>0.05)的LTBI者的结核病9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的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集中在接触后前5年左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0.05),之后维持稳定,在停戴3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戴镜后中央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和DC面积均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DC面积和活化DC密度下降,停戴3个月时仅总DC密度仍高于基线;周边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DC面积和树突长度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下降,除总DC密度,其余参数在6个月回到基线(P>0.05),总DC密度在停戴3个月时仍高于基线;中央和周边CSN在戴镜后下降(P<0.05),停戴3个月均回到基线水平(P>0.05)。结论干眼患者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眼表不适感增加,DC的增加与活化以及CSN密度的减少,在戴镜1个月时显著,提示着戴镜后眼表炎性反应的峰值。停戴3个月时,CSN基本恢复正常,但总DC密度仍高于戴镜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苯、甲苯、二甲苯联合职业接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探索苯、甲苯、二甲苯联合职业接触致机体早期健康效应的机制。方法于2018年5月,选择某制鞋厂的40名女性职工,其中从事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岗位职工作为接触组,共20人;该企业后勤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共20人。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尿液。利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采集样品的代谢轮廓,采用专业代谢组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无监督主成分分析(PCA)和有监督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的年龄、BMI、吸烟和饮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接触组的代谢轮廓存在明显的差异,筛选并鉴定出与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7个。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在16条代谢通路中富集,其中3条通路明显富集(P<0.05),分别为赖氨酸代谢、氨基糖代谢和核苷酸糖代谢。结论代谢组学方法较好的反映职业人群受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后尿样代谢组改变的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遵循范围综述的研究思路,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Ebsco、ProQuest、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对消毒剂浓度、实施方法、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篇单中心RCT和19篇类实验性研究。以消毒剂种类划分为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银离子组。实施方法为持续消毒、定期消毒、定期结合持续消毒;用于定期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1%~10%,用于持续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008%~0.250%;常用评价指标为菌落总数、合格率、致病菌检出率和生物膜。结论2种消毒剂均可有效控制DUWLs污染,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的抑菌效果更好。可以将持续与定期消毒相结合,定期检测口腔诊疗用水水质并及时调整消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