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张冰清 都乐 徐娜 范俊平 范洪伟 曹玮 黄程锦 黄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 抗体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继发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予长疗程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终得以稳定。

  • 标签: 干扰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发生球形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6例H.pylori感染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ylori球形变发生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66份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26份(39.39%)发现H.pylori球形与螺旋形共存,未发现单纯H.pylori球形变。有H.pylori根除治疗史的患者球形变发生率为52.63%(20/38),高于无根除治疗史患者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1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胃黏膜病理改变(包括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性)患者的H.pylori球形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23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1~3个月的患者中17例(73.9%)发生H.pylori球形变,而15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中3例发生球形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02)。结论H.pylori球形变的转化与既往根除治疗有关,球形H.pylori相对于螺旋形H.pylori同样具有致病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球形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根除治疗
  • 简介:摘要注射溶脂针是近年来兴起的非手术整形方式,其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对于注射溶脂针引起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报道较为少见。2020年10月,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肛肠烧伤科收治1例在美容院行溶脂针注射术后注射部位出现感染的患者。患者右上臂、腹部、腰部及背部有多处包块,大小约3 cm×4 cm,皮肤色红,皮温高,有明显波动感,有触痛。经检查诊断为皮肤脓肿,行脓肿清创术,彻底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并予以持续负压引流。病理活检为慢性肉芽肿病变。行分泌物培养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微生物基因检测为免疫原分枝杆菌。内科治疗选用阿米卡星静脉滴注1个月,口服克拉霉素6个月,服用药物期间无特殊不适,停药半年后复查,患者病灶已完全愈合,无复发。

  • 标签: 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注射剂 美容业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寄生于人类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有多种,Hp感染后宿主很难通过先天免疫系统来清除。本文对胆固醇在Hp胃内生存中发挥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侵袭性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6例HP根除后胃癌和45例HP未根除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根除HP后胃癌患者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65岁(范围53~77岁);胃上部12例,胃中部4例,胃下部10例。肿瘤中位最大径12 mm(范围4~29 mm)。巴黎分型0~Ⅱa型4例,0~Ⅱb型4例,0~Ⅱc型18例。白光内镜观察癌灶呈微红色至微黄色,12例癌灶边界清楚;14例癌灶边界欠清楚,并有胃炎样改变,但通过窄带成像放大观察,仍可发现不规则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结构异常,以及相对可见的棘状边界。形态学上,高分化管状腺癌20例,高~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与HP未根除胃癌相比,HP根除后胃癌的主体病变癌细胞核质比<50%、癌表面正常上皮覆盖、癌表面轻度不典型性上皮覆盖、癌组织内非癌腺体伸长现象和癌性腺体上皮下进展的比例高(P<0.05)。细胞表型为胃型6例,肠型4例,胃肠混合型16例。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临床上更为隐匿,多为分化型管状腺癌。癌细胞异型度降低和癌组织表面覆盖正常上皮或轻度不典型性上皮是HP根除后胃癌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理解和识别这些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 标签: 胃肿瘤 螺杆菌,幽门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群的感染特点,为基层Hp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经14C呼气试验明确诊断Hp感染者360例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消化道症状、症状类型、疾病危害知晓、外出聚餐情况、家庭成员Hp感染情况等问题,收集有效问卷335例,有效应答率93.06%(335/360),分析335例感染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症状和构成特点、对感染危害的知晓情况、外出聚餐和Hp感染家庭聚集性情况等。结果335例Hp感染者中,有症状者282例,无症状者53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感染率分别为55.67%(157/282)和56.60%(3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16,P>0.05);282例有症状感染者中,症状总频次646次,其中嗳气为最常出现症状(27.09%,175/646),之后依次为腹胀(22.45%,145/646)、反酸(17.03%,110/646)、腹痛(14.86%,96/646)、口气(14.55%,94/646)等,单一症状组、2项症状组及≥3项症状组3组Hp感染者口气、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主要症状频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297,P>0.05);经常外出聚餐和不经常外出聚餐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分别为82.40%(103/125)和40.00%(8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7.122,P<0.01);不同文化程度Hp感染者对Hp危害的知晓率依次为:小学及以下9.43%(5/53),初中51.55%(50/97),高中62.50%(65/104),大专及以上87.65%(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447,P<0.01);男性与女性Hp感染者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²=1.155,P>0.05)。结论经常外出聚餐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更高,应加强社区Hp感染者健康管理,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对Hp感染危害知晓率,以降低Hp感染的危害。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感染 社区卫生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培养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应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荚膜血清分型,PCR法检测荚膜基因。E-test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进行耐药率的比较。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和ROB-1的携带情况。结果148株流感嗜血杆菌荚膜血清分型均为不可分型,未扩增出荚膜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9%(102/148株)、40.5%(60/148株)、53.4%(79/148株)和56.1%(83/148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达91.9%(136/148株)。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100.0%(148/148株)敏感。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占64.8%(96/148株),基因型均为TEM-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χ2=123.222,27.973,70.273,均P<0.01)。结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当前儿童临床感染分离株的主要型别。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TEM-1基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保持着高度抗菌活性。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儿童 血清型 β-内酰胺酶 耐药基因
  • 作者: 耿甜 李中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13C-尿素呼气试验是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自应用以来,该试验已在禁食时间、标记尿素的用量及剂型、试餐的类型、呼气样本的收集时间、检测呼气样本的设备、13CO2/12CO2的基线增量分界值及试验结果的表示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修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13C-尿素呼气试验在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评估根除治疗效果方面显示良好的性能,但在年幼儿中有较高的假阳性结果,可能是受口腔菌群、内源性CO2及固定标记尿素剂量的给药方式的影响。而检查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等药物,低细菌密度及消化性溃疡出血这些因素将导致假阴性结果。现就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13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 儿童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生活在宿主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的细胞内细菌,其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一部分Mtb可经机体免疫作用消灭;但仍有一部分可经免疫逃逸机制存活,引发机体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或结核(tuberculosis,TB)。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其富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存在于人体多种体液中。Mtb感染后,机体所释放的外泌体的组分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可以在机体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结核感染的预防、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该文将对外泌体在Mtb感染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昆明市临床分离鉴定的75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分类及分析不同类别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区分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选取昆明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住院患者,采集患者的痰液样本,进行BD960和罗氏培养,阳性样本采用珠海银科96孔非结核微孔板药敏检测技术,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的比例法测定,根据各含药孔、对照孔的生长结果判断药物敏感性。结果昆明市感染患者分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为鸟分枝杆菌(44株),其次为脓肿分枝杆菌(13株)、胞内分枝杆菌(10株)、龟分枝杆菌(8株),其中以男性为主(67%),年龄在40岁~60岁患者占比高达56%,感染系统为肺部感染占52.6%。耐药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亚胺/西司、多西环素、磺胺甲唑和头孢西丁。结论昆明市非结核分枝杆菌以鸟分枝杆菌为主,主要见于肺部感染患者,不同种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各不相同,需严格密切监测其耐药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鉴定 耐药性 抗结核药
  • 简介:摘要自1994年Mendall等首次报道儿童时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可能增加冠心病风险以来,HP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风险研究逐渐受到各地学者重视。但目前仍无定论,部分回顾性研究发现HP感染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风险。因此,本研究综述了AMI患者HP感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线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幽门螺杆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 标签: 乳杆菌属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uberculosis T cell spot assay,T-SPOT.TB)在可疑结核病症状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海珠分所2018—2019年可疑结核病症状者行T-SPOT.TB检测的实验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将病例分成结核者(A组)、其他肺部疾者(B组)和最后临床诊断为正常或陈旧性肺结核者(C组),应用χ2检验比较分析各组间以及各组不同性别、年龄组间T-SPOT.TB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A组606例、B组104例和C组114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核病患者与非结核病患者(B组+ C组)的T-SPOT.T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0.10%和4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07,P<0.001);按青年(≤44岁)、中年(45~59岁)、老年(≥60岁)年龄组分类分别予以比较,A、B、C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男、女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704例以ESAT6、CFP10分开报告阴阳性的实验结果中,报告双抗原阳性、ESAT6阳性、CFP10阳性和双抗原阴性的病例数分别为497例、55例、23例和129例。结论可疑结核病症状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目前全球约为1/4,2000年我国第4次结核流行学调查结果为44.5%),而且T-SPOT.TB检测指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

  • 标签: 结核 潜伏感染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群的感染特点,为基层Hp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经14C呼气试验明确诊断Hp感染者360例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消化道症状、症状类型、疾病危害知晓、外出聚餐情况、家庭成员Hp感染情况等问题,收集有效问卷335例,有效应答率93.06%(335/360),分析335例感染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症状和构成特点、对感染危害的知晓情况、外出聚餐和Hp感染家庭聚集性情况等。结果335例Hp感染者中,有症状者282例,无症状者53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感染率分别为55.67%(157/282)和56.60%(3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16,P>0.05);282例有症状感染者中,症状总频次646次,其中嗳气为最常出现症状(27.09%,175/646),之后依次为腹胀(22.45%,145/646)、反酸(17.03%,110/646)、腹痛(14.86%,96/646)、口气(14.55%,94/646)等,单一症状组、2项症状组及≥3项症状组3组Hp感染者口气、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主要症状频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297,P>0.05);经常外出聚餐和不经常外出聚餐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分别为82.40%(103/125)和40.00%(8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7.122,P<0.01);不同文化程度Hp感染者对Hp危害的知晓率依次为:小学及以下9.43%(5/53),初中51.55%(50/97),高中62.50%(65/104),大专及以上87.65%(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447,P<0.01);男性与女性Hp感染者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²=1.155,P>0.05)。结论经常外出聚餐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更高,应加强社区Hp感染者健康管理,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对Hp感染危害知晓率,以降低Hp感染的危害。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感染 社区卫生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协同和相加作用,初步建立体外联合药效数据库。方法选取磷霉素(PHOS)、左氧氟沙星(LEV)、头孢他啶(CAZ)、复方新诺明(SM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和亚胺培南(IMP)7种抗生素,两两组合为21种药物组。经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确认,172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分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20株,A组)、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50株,B组)、产ESBLs的肠杆菌(62株,C组)和耐碳青霉烯的铜绿假单胞菌(40株,D组)4个耐药菌组。棋盘稀释法测定21种药物组对4个耐药菌组的体外联合药效,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5.6。结果172株待测菌株均对7种抗生素单药耐药。联合药效检测结果显示:4组均未出现拮抗作用;对A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0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4组,无相加作用,PHOS+LEV药物组协同百分率最高(30%,6/20);对B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2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0组,相加作用的有3组,LEV+SMZ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56%,28/50);对C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4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7组,相加作用的有16组,IMP+LEV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30.6%,19/62);对D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2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4组,相加作用的有13组,IMP+LEV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20%,8/40)。结论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磺胺类和磷霉素等药物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治疗前行体外联合药效监测,可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多重耐药 抗生素 革兰阴性杆菌 联合药效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重组质粒pGEX-LasR,并在大肠埃希菌中研究其表达效率。方法提取铜绿假单胞菌PA01株DNA,PCR扩增lasR基因,并将其与pGEX-1λT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GEX-LasR。将pGEX-LasR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然后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印迹试验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结果PCR扩增出717 bp的lasR基因;双酶切和PCR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发现重组BL21(DE3)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000的LasR重组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量的21%。Western印迹试验显示,LasR重组蛋白可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las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LasR,该质粒可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率表达具有免疫反应性的LasR重组蛋白。

  • 标签: 假单胞菌,铜绿 pGEX-LasR 大肠埃希菌 重组质粒 诱导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激活M2巨噬细胞(type-Ⅱ macrophage)自噬对大肠癌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经佛波酯(PMA)单独及联合人重组白介素4(IL-4)诱导人单核白血细胞THP-1分化为M0和M2型巨噬细胞。使用RAP激活M2自噬,设置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 A1)下调M2已被激活的自噬作为对照。将大肠癌LoVo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鼠,待形成直径10 mm瘤体后,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8只裸鼠分为M2自噬未激活组、激活组和激活后下调组,LoVo细胞单独成瘤为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对荷瘤鼠行2次8 Gy X射线局部照射,分析各组间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M2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M0巨噬细胞(t=78.77、60.02,P<0.05)。M2自噬未激活组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MVD)[(1.93±0.05)g、(2.14±0.06)cm3、36.37±1.04]较阴性对照组[(1.35±0.05)g、(1.77±0.02)cm3、25.69±1.34]显著提高(t=20.07、14.56、10.92,P<0.05);激活M2自噬后,瘤体重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均显著下降[(0.89±0.03)g、(1.24±0.01)cm3、13.60±1.52](t=44.37、40.32、21.43,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自噬后,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有所回升[(1.02±0.07)g、(1.37±0.02)cm3、21.06±1.41](t=4.67、13.79、6.23,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自噬未激活的M2能够抑制Livin和Survivin在瘤体组织中的表达(t=2.64、7.90,P<0.05);RAP激活M2自噬后,可进一步下调上述蛋白的表达(t=5.43、9.39,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自噬后,Livin、Survivin表达量均有所回升(t=2.80、3.17,P<0.05)。结论利用RAP激活M2自噬,可抑制M2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的能力,从而抑制移植瘤生长;同时,通过下调大肠癌移植瘤中抗凋亡基因Livin与Survivin的表达,诱导大肠癌移植瘤放疗后凋亡的发生,提高大肠癌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雷帕霉素 M2巨噬细胞 自噬 大肠癌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方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性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58±13)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90例大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化疗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托烷司琼5 mg,肌肉注射胃复安10 mg。中医组化疗前3 d开始服用健脾益气方,每天1剂,直至化疗结束后3 d;同时贴敷穴位,每天1次,每次持续12 h,直至化疗结束后3 d。中西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化疗前3 d开始服用健脾益气方,同时进行穴位贴敷,直至化疗结束后3 d。比较3组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功能状况的评分的变化及防治效果。采用方差分析与卡方检验。结果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的恶心评分分别为1.00(2.00)分、1.00(2.00)分、1.00(1.00)分,呕吐评分分别为1.00(2.00)分、1.00(2.00)分、1.00(1.00)分,腹泻腹痛评分分别为1.00(2.00)分、0.00(1.00)分、0.0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功能状态评分分别为(91.0±8.4)分、(96.0±6.2)分、(95.7±5.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3,P=0.009)。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恶心、呕吐的防治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73.33%(22/30)、96.67%(29/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0,P=0.044)。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腹泻腹痛的防治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96.67%(29/30)、96.67%(29/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32)。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组、中西结合组的恶心、呕吐评分显著降低,中医组的腹泻腹痛评分显著降低,中医组、中西结合组化疗后功能状态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在常规运用西药止吐药的基础上,采用健脾益气方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性胃肠反应具有良好效果。

  • 标签: 大肠癌 化疗性胃肠反应 健脾益气方 穴位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