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糖尿病创面来源大肠杆菌谷氧还蛋白(Grx)GrxB,制备GrxB多克隆抗体。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大肠杆菌K12标准株grxB基因序列(Gene ID:946926)设计扩增引物,以本科室前期分离到的一株糖尿病创面大肠杆菌基因组(煮沸裂解法获得)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grxB全长663 bp,使用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0a。将重组质粒pET-30a-grx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GrxB蛋白,使用N2+镍离子层析柱对蛋白进行纯化。纯化后的重组GrxB蛋白免疫BALB/c小鼠,完成免疫程序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进行测定。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经测序,扩增出的grxB序列与K12标准株的完全一致,并成功表达出可溶性重组GrxB蛋白,大小为31.2 kDa,与预测大小一致。血清51 200倍稀释后,免疫组效价显著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146±0.066比0.12±0.011,t=15.000,P<0.05),免疫组血清与重组GrxB蛋白和大肠杆菌全菌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表达可溶性重组GrxB蛋白,并获得高滴度多克隆抗体。
简介:摘要目的融合穿梭肽和狂犬病单链抗体,优化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重组穿梭肽-单链抗体。方法重新编码SO57抗体序列,在N端融合Arg12的穿梭肽,构建pET22(b)-rSO57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在菌体生长密度OD600、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诱导剂浓度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较高的表达效果。使用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测定了重组单链抗体的相对亲和力,通过rSO57/CVS-11混合感染细胞和快速荧光灶抑制实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验证重组单链抗体的中和作用。结果rSO57构建成功,在BL21(de3)中诱导表达,最优表达条件为菌体密度OD600在0.8时,使用0.4 mmol/ml的IPTG诱导,16 ℃下诱导24 h,rSO57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量占到了菌体可溶性蛋白的19.8%。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纯度为84%的重组rSO57。ELISA实验显示,rSO57的相对亲和力系数Ka=4.3×105。当rSO57与CVS-11混合时,随着稀释的增加,细胞的感染率上升,表明重组抗体具有中和狂犬病病毒的能力。使用RFFIT进行测定,50 μg的rSO57相当于2.17IU的狂犬病中和血清。结论本实验重组表达了融合穿梭肽的重组单链抗体rSO57,且可以中和狂犬病病毒,以期制备可以用于狂犬病治疗的特异性和靶向性的抗病毒药物载体。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在克罗恩病(CD)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尚未发现CD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一种特异性定植于CD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并能侵入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被认为与CD的发病密切相关。对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CD的发病机制。
简介:摘要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H7作为一种新型病原菌,这是当前世界上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由其所引发的各种感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且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对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H7进行相应的检测调查,能够为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H7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有效的支撑杆。因此本文就对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H7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对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杆菌野生菌株BW25113和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基因缺失菌株BW25113ΔqseC,并对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将30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空白+sham组、BW25113+sham组、ΔqseC+sham组、BW25113+6-OHDA组、ΔqseC+6-OHDA组。给每组小鼠灌饲相应的大肠杆菌菌液后(空白组灌饲生理盐水),6-OHDA组小鼠腹腔内注射6-OHDA建立去甲肾上腺素一过性大量释放的动物模型。利用氨苄青霉素抗性特点和荧光显微镜对从内脏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同时对各组细菌移位率和内脏组织细菌含量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ΔqseC+6-OHDA组(Δ-6OH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脏及肝脏细菌含量都明显低于BW25113+6-OHDA组(B-6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LN细菌含量,Δ-6OH组38(0~200)、B-6OH组290(0~590),Z=-2.0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脏细菌含量,Δ-6OH组0(0~150)、B-6OH组128(0~270),Z=-1.9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细菌含量,Δ-6OH组0(0~120)、B-6OH组120(0~290),Z=-2.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与细菌移位结果相一致。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肠道内大肠杆菌qseC受体,对肠道细菌移位有促进作用,该通路的阻断可抑制肠道细菌移位。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超过了结核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证据显示宿主因素在NTM发病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局限性NTM肺病及播散性NTM病的宿主因素分别加以综述,以期尽早识别NTM病的高危宿主,为NTM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简介:摘要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所致疾病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中所占比例较大,且较其他类型的NTM病更为难治。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病治疗前应评估治疗的必需性,确定治疗时机,进行菌种及亚种的鉴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外科治疗对于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病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大NTM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推进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所致疾病的相关研究。
简介:摘要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12年,腹痛、腹胀伴呕吐4 d"就诊。既往有克罗恩病病史,长期内科药物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示中下腹压痛,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大肠克罗恩病(活动期)、小肠梗阻、乙状结肠狭窄、重度营养不良。予留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择期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回盲部切除+肠粘连松解+小肠排列术+回肠造口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疝继发急性肠梗阻临床罕见,本文通过介绍此例患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情况,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医师对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疝的认识。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种类繁多,NTM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增长,而治愈率低、病死率高,且药物治疗的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疗效和预后欠佳,特别是耐药患者的治疗面临挑战,亟需能提高治疗成功率的新药问世。本文重点评价NTM病的治疗新药和老药新用药的抗菌活性、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随着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增多,NTM病已成为常见病。由于NTM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差异性大和病原学标本采集受干扰因素多,容易造成临床对该病的误诊和过诊。因此,应重视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现病史,规范病原学标本采集,注意区分NTM的定植与感染。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H.pylori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IBD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不少学者认为H.pylori可能是IBD的潜在保护因素。但也有学者有不同的声音,即IBD是H.pylori感染的保护因素,他们认为可能与IBD相关遗传易感基因、氨基水杨酸和(或)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生素用药史、IBD相关胃黏膜微环境的改变可能不利于H.pylori在胃黏膜的定植有关。因此,H.pylori与IBD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但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病率是肯定的。因此,对有指征患者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仍是我国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病呈快速增多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NTM病的基础、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提高对NTM病的诊断与防治水平,减少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就诊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确诊为NTM病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同时对留痰、肺泡灌洗液、脑脊液、尿沉渣、胸腹水等NTM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测序,建立基因进化树分析菌株间同源性,对100%同源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共线分析。结果苏州地区共发现NTM病例67例,病例由2014年的3例增加到2018年的22例,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38株,56.7%)。基因进化树分析发现堪萨斯分枝杆菌各菌株间同源性偏高。同一患者的菌株基因共线性范围较高。结论苏州地区NTM病发现例数逐年增多,致病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今后需密切关注堪萨斯分枝杆菌在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宿主后通过一系列机制参与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这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Hp感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引起了普遍关注。研究证实,HIV阳性或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Hp感染率低于HIV阴性人群,而且与HIV感染/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呈正相关。Hp已被证明是一种比早期研究发现更为复杂的病原体,HIV和Hp在人体内慢性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互相重叠。Hp感染对全身免疫反应的影响,以及随后对HIV疾病自然过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NTM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本指南的制定是在我国“2012年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参考美国胸科学会等2020年“NTM病治疗指南”、英国胸科学会2017年“NTM肺病管理指南”和国内外近年来NTM病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广泛征求国内有关NTM病流行病学、基础、临床与预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而形成。本指南内容涵括了NTM病的分类、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10个方面,以供我国学者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