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设置和建设已历8年。进一步加强该学科建设,需要继续从多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而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的文献,是带有强根固基性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研读综合反映党的各个时期历史的系列文件选集或文献选编;充分重视研读其他多种形式的党的文献及相关权威研究成果;充分重视以科学的态度研读党的文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的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 基本问题 学科建设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意旨,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 文化强国 中国方案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的主体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的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的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的变动和亟待引导的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的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的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马事件” 媒体奇观 家庭婚姻伦理
  • 简介:<正>在伊格尔顿看来,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是马克思的审美理想。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为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之间相互断裂的历史过程,而这部著作开头数页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这种过程的符号学批评。资产阶级革命戏剧性地重复着夸张的形式与内容的贫乏之间矛盾运动的符号化能指模仿,"一种巴洛克式的狂乱,这种诗意的喷发反向调和着它们物质方面的贫乏。它们的结构中有一种虚构,有一种导致形式与内容相断裂的隐患"。

  • 标签: 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第三 美学问题 伊格尔顿 物质方面 审美需要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性的异延"现代性",按杰姆逊的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性的神话》),现代性"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性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性"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但"现代性"一词的对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权的、文化的、学说的、事件的依附性,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的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的差异性和延缓性,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同党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共同创造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大钊是这一哲学的启蒙者,毛泽东是这一哲学的奠基者,而邓小平是这一哲学新阶段的开创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学术进展,毛泽东就提出并阐释了大量哲学学术问题,足以驳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低为政治话语的论者,也足以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对这一哲学的研究,具有完全的合法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哲学思想 哲学学术创新 显性和非显性形式
  • 简介:游击战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状态下为获取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性选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对游击战超越单纯战术而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理论定位,深刻彰显了历史辩证法的现实效应;关于游击战的具体战略部署,在本质上是基于矛盾分析构架下对多元矛盾关系的科学处置;对建立在根据地支撑之上的游击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情势的转换,是对短时间段透视所带来的“短视效应”的超越,从根本上凸显了以辩证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的理论考量。毛泽东游击战理论所呈现的辩证法思想,在实质上不外是实践辩证法的充分展示。

  • 标签: 毛泽东 游击战 战略 历史辩证法 矛盾关系
  • 简介: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14年学界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的成因、内涵以及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方法、历史贡献与经验启示等方面。理析2014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的年度成果,揭示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进展,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前沿与最新动态。

  • 标签: 2014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毛泽东思想所内蕴的问题性思维,其实质内容是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关键是对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认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其在方法上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开创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逐步构建,毛泽东更是从三个实现维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问题性 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矛盾
  • 简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保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韩震教授曾分析指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年来一直关注该问题的研究动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出、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访谈人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等问题,与韩震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 培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化自信 文化繁荣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多年来,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工作受到党史界、学界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进展突出。不论从事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或局部研究,研究者均注意到:邓小平在整顿期问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源自毛泽东在1974年下半年先后作出的三项指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学习理论反修防修。不过,在肯定邓小平将三者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们放在“纲”的位置的同时,研究者对毛泽东是否将三项指示联系起来尚存在不一致的意见。

  • 标签: 毛泽东 年谱 辨正 1975年 邓小平 整顿工作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的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展农民政治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局面等措施来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贫困地区 农民政治参与 乡村治理
  • 简介:八大前后,毛泽东和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围绕"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以苏为鉴",在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社会与矛盾 正确认识和处理
  • 简介:[受访者简介]童世骏,男,1958年9月生于上海,1982年、1984年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暨哲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

  • 标签: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自信 问题 解决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布哈林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布哈林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