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颜佳华、方浩伟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监督文化,以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参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关于监督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毛泽东认为监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核心的价值观。

  • 标签: 监督理论 文化思想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 思想理论体系
  • 简介: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历史时期一贯重视群众监督工作.指出群众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充分肯定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利用各种形式、渠道吸引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进行监督;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的各种法律制度,使群众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 标签: 邓小平 群众监督 思想
  • 简介:<正>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宣告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全球冲突开始.它主导20世纪的政治学并重新划分了现代意识形态版图。在中心,渐进的"西方"社会民主与革命的"东方"共产主义间形成了一道痛苦的裂痕;在边缘,由于对苏联经验完全对立的解释,出现了一些分裂的群体。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便随着战争本身在组织上与意识形态上走向解体。

  • 标签: 意识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苏维埃 马克思主义 国家形式
  • 简介: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活动的前置性工作,也是提高党建活动实效性的后置性工作,贯穿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理论与现实的倒逼下,党内监督的理论基础更坚实,内涵更加丰富,法规制度更健全,监督的范围也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层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后,党内监督总体部署和新格局确立,党内监督开启新历程。推动党内监督进一步发展,必须严肃对待,引导全党树立良好的监督意识,进一步严明纪律,严格执行党内规章制度,同时要做好承续传统、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内监督 从严治党
  • 简介:当前,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党委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是加强党委领导工作的首要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各级党委在落实民主集中制进行科学决策方面,应该说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党委决策质量和水平,必须注意把握和解决好这样五个问题

  • 标签: 党委决策 重要思想 民主集中制 “三个代表” 党委领导 落实
  • 简介:要对毛泽东的一生作出客观评价,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无疑是首要问题。而"非毛"论者在评价毛泽东时往往从既有政治立场出发,罔顾事实,采取种种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非议毛泽东。其主要手法有以下五种:一是采取当下标准不注意历史语境;二是断章取义不注重历史完整性;三是预设立场后寻找相关论据;四是虚构编造事实来肆意污蔑;五是混淆个人责任与群体责任。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他们不顾事实真相,随意剪裁历史资料,按照其意愿进行重新组装,试图达到最终抹黑毛泽东的目的。正是他们拙劣手法的运用,使得其虚伪面目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 标签: 非毛化 评价标准 常见手法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监督中重点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探索创新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监督方式和途径,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党内监督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要以上率下强化监督责任的落实;要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是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实践带给我们的有益经验启示。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组织监督 党内监督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者。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者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学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者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针对党内监督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遵循"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改革理念,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始终把党委监督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的执纪监督问责职能,协调推进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高度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在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在形成和演变中的两种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角评价党内监督成效。

  • 标签: 党的十八大 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关于党内监督的论述和观点体现了党内监督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核、核心理念、制度规范以及内在目标。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党内监督文化的价值内核经历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升华;核心理念经历了从'整党及建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更新;制度规范经历了从'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接受监督'到'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的完善;内在目标经历了从跳出'历史周期律'到'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发展。

  • 标签: 党内监督文化观 毛泽东 邓小平 习近平
  • 简介:苏维埃俄国在20年代有几个颇具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中心,它们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列宁研究院和党史委员会(十月革命史和党史资料收集研究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和列宁研究院早已成为学术文献的研究对象。它们的研究和出版活动被予以广泛关注。而对它们作为俄共(布)一联共(布)中央机关被赋予的书报检查职能却研究得较少。它们所关注的中心是有关党史以及列宁的生平与活动方面的文献。

  • 标签: 学术文献 出版活动 列宁 监督 党内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正中期的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论",并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的下层阶级和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的民众的新思想和真实感情的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的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负责检查党组织和党员的遵规守纪情况。1955年,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成立监察委员会取代纪律检查委员会,对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结合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讲话和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环境,通过深入挖掘文献资料和具体的语境分析会发现,中央决定成立监察委员会,主要出于五方面的考虑,即加强党的纪律性、纪委职权受限、提高监委地位、加强党内监督、借鉴苏共对监察的重视。总体而言,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的纪律性、纯洁党员队伍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党的监察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党内监督 毛泽东
  • 简介: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 标签: 战争目的 马克思主义 文明发展 先进思想 学说
  • 简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全面总结了十年内战的经验,指出“围剿”与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红军在总的形势上处于敌人的包围中,要打破敌人的围剿,就必须采用积极防御的手段。因此,防御的理论就成为最需解决和首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关于积极防御的完整思想,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要贡献.

  • 标签: 积极防御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内战 反“围剿” 军事理论 毛泽东
  • 简介:近来,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含义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人们对生活这个概念也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因此,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也就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就是

  • 标签: 方式问题 物质消费 情况概述 社会生产活动 物质文明建设 经济改革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女性不再作为阶级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与中国男性相对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内部因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形成了女性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变得分外复杂。中国女性问题的出现暴露了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即中国女性的解放仅仅停留在阶级解放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化到社会解放的层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又是由中国的社会革命停留在宏观领域决定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向微观领域的拓展,中国女性主义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场变革运动。因此,研究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有关变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 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革命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