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针对"单一评价指标"难以准确揭示城市空气污染特征的问题,基于"空气质量浓度、人口暴露强度、人口加权浓度"3个指标,以长沙市为例,对比分析了各指标在城市PM2.5污染防控区划中的差异与优缺点。结果表明,研究区质量浓度指标区划下的暴露防控区呈梯度面分布,空间平滑效应明显。而顾及人口特征的人口暴露强度和人口加权浓度两个指标能够揭示污染防控区的空间微观差异,但前者受人口空间分布因素的影响过大,风险异常集聚效应"突出"。融入空气质量标准的人口加权浓度相对风险指标能够更准确地揭示长沙市人口PM2.5暴露风险空间变化规律。开展城市PM2.5污染防控多指标空间区划研究,有利于弥补单一指标评价结果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
简介: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市大气细粒子PM2.5单颗粒的形貌、组成及粒度分布特征,选取齐齐哈尔市大学校园和商业市中心两个采样点,针对春季和秋季大气中PM2.5单颗粒,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配带X射线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其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此地区PM2.5颗粒分为4种类型,即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颗粒和未知颗粒,分别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煤炭等燃料燃烧及地壳扬尘。其中春季烟尘集合体数量最多,秋季由于燃煤以飞灰为主。来源于地壳扬尘的矿物颗粒以硅铝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此地区大气中PM2.5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约90%小于1.0μm,属大气细粒子。其中烟尘集合体平均粒径大于矿物颗粒,飞灰平均粒径最小。
简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简介:为了满足微观区域交通PM2.5污染环境评估的需要,在分析交通排放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基于MA(MOVES+AERMOD)模式的道路交通PM2.5污染热点量化分析方法;基于车型、燃料、地区匹配及本地化交通参数,修正了交通颗粒物排放模型MOVES;对典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PM2.5污染热点区域进行分析,得到了机动车PM2.5排放清单及公众PM2.5暴露质量浓度水平;根据交通污染源的特点,确定AERMOD模型为空气质量模型;针对小寨十字特定时段进行交通污染量化分析,计算了该区域的PM2.5质量浓度分布,在交叉口下风向PM2.5最高质量浓度达到134μg/m3,超过国家标准24h平均限值。研究表明,MA模式交通污染热点分析方法为交通减排措施或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精细化的环境效益评估工具。
简介:为了解北京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年10月BECAPEX(BeijingCityAirPollutionExperiment)街道、街区及周边小区4个测点PM10浓度的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和同期街道机动车流量、采样点附近自动气象站风速及探空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通过天气诊断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初步分析了北京市城区街道大气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机动车排放污染、气象条件对PM10浓度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北京市城区街道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交通源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具有单峰与双峰型差异的特殊性。工作日PM10浓度日变化出现双峰,周末PM10浓度日变化仅有单峰出现;交通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对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离交通污染源较近的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离交通源较远的小区PM10浓度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交通污染源影响范围较小,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可显著超过交通污染源的影响。
简介: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主要依靠能见度观测仪,该方法覆盖区域有限且成本较高,而我国高速公路图像采集设备应用广泛,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控视频图像测量雾天能见度的方法。该方法将图像进行分窗格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优兴趣窗格的亮度均方差特征矩阵,建立BP神经网络修正线性残差组合模型。结果表明:残差修正模型监测效果优于单一线性回归模型,残差修正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7;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残差修正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下,模型精度相对稳定;最后应用此方法监测高速公路雾天能见度,模型的正确率在80.48%以上。验证了用该方法测量雾天能见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简介:酞酸酯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塑料增塑剂,大气中的酞酸酯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采用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天津市2010年1月15-19日7个采样点大气PM10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BB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辛基酯(DOP)6种酞酸酯的污染。结果表明,除了BBP的回收率为77.62%之外,其他5种物质的回收率均在80%以上,基本满足分析要求。采样期间天津市大气PM10中酞酸酯以DBP和DEHP为主。从空间变化来看,DBP和DEHP点位均值分别为12.6(红桥,交通稠密区)-3968ng·m^-3(北辰,工业区)和80.2(红桥,交通稠密区)-283.13ng·m^-3(昆程园,居住区);从时间变化来看,DBP和DEHP日均值分别为24.65-40.58ng·m^-3和155.55—283.48ng·m^-3,其日均最大值均出现在有雾的采样日。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DBP的质量浓度较低,而DEHP的质量浓度则相对较高;DMP、DEP、BBP及DOP4种物质均有检出,但质量浓度较低,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nd-7.90ng·m^-3、nd-12.79ng·m^-3、nd-0.92ng·m^-3和nd-12.20n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