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2012新国标《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实施,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已由原标准的4周,调整为现今的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采集频次的增加,给采血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加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管理,尤其是捐献者血管保护问题,则应给予高度重视.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血管保护
  • 简介:血管介入放射学》原著由欧洲介入放射学和血管外科学的权威专家编写,中文版由著名介入放射学专家杨仁杰教授主译、张小明教授主审。本版共21个章节,对血管介入放射学作了全面的介绍。作者将自身临床经验与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常见血管疾病的治疗适应证、方法、疗效、并发症和预后等进行了准确、合理的评价。本版内容更加丰富,专业技术更加实用,适合于血管内外科、介入放射学医师、心血管病医师、在校师生以及住院医师等参考使用。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血管外科学 出版 住院医师 治疗适应证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363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216例,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心血管内科疾病 风险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脑血管疾病的高压氧治疗及护理的效果分析,辅以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有效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及家庭减轻负担。

  • 标签: 高压氧 脑血管 治愈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慢性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人群进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慢性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所致的视网膜病变,减少致盲率。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76例(132只眼)患者进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显示76例患者中66例(占86.84%)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视网膜病变,其中30例(占39.47%)患者出现了新生血管及大量出血灶。结论慢性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和高血压病血压增高是成年人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预防视力下降,减少致盲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探讨 荧光素钠 76例眼底血管造影 临床意义
  • 简介:血管内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内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成像和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换能器 冠脉造影 导管
  • 简介:总结102例妇产科疾病实施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治疗前准备;治疗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卧位和穿刺侧肢体的护理,重视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指导。

  • 标签: 妇产科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左侧胸壁肿块10余天”于2013年8月19日入院。专科查体:体温正常,左侧胸壁近腋窝处可及约10cm×8cm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楚,局部皮温不高,无红肿。胸部增强CT提示:左侧胸大肌偏外侧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

  • 标签: 胸壁 血管内皮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瘤不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对36例肌肉内血管瘤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肌肉内血管瘤超声图像典型,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9%,超声像图不典型,无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诊断对照,误诊率为100%。结论肌肉内血管瘤超声图像不同,血流信号多少不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同。

  • 标签: 肌肉血管瘤 超声 病理结果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从而促进脑血

  • 标签: 中华脑血管病 杂志电子版 电子版简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冠脉与冠脉支架术等心血管介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和干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1例实施单纯冠脉与冠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和经验。结果经手术治疗与术后全面的临床护理,79例患者手术成功(97.5%),术后气胸和腹膜血肿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充分全面的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血管 单纯冠脉 冠脉支架置入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卧床制动时间对血管介入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入选我院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患者112例,按照卧床制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拔鞘管后6小时即开始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拔鞘管24小时后开始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食欲下降、术肢麻木、腹胀、腰背酸痛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尿潴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尿潴留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介入 下床活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一个月之后,观察对比两个治疗小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中医辨证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96例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和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8.75%)和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5.83%)和总有效率(72.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苏醒44例,对照组苏醒35例,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 纳洛酮 依达拉奉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分)“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将于2014年11月28—3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依托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急性重症脑梗死150余例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多位国内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技术细节、常见问题的研讨和手术录像讲解。欢迎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医师参加。

  • 标签: 急性重症脑梗死 血管再通 机械取栓 论坛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摘要强心苷的最初使用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埃及时代。1542年,德国学者Fuchsius创造了洋地黄这一通用词汇来命名洋地黄类植物。1785年,WilliamWithering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洋地黄药理作用的著作[1]。此后内科医生开始使用地高辛制剂治疗水肿、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1997年公布的著名的DIG试验结果,再一次奠定了地高辛在CHF中的治疗地位[2]。时至今日,地高辛不仅是缓解CHF患者症状必不可少的最常用药物之一,而且也是控制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患者静息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微量泵针筒更换的方法。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双泵更换法,对照组使用单泵更换法,比较两种更换方法操作所需的时间及患者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到1秒的时间即可完成药物的更换,对照组需要10秒的时间才能完成注射器的更换;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的严重程度和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使用双泵更换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避免了因更换药物而造成药物的间断,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在更换注射器时不易出现较大幅度的血压波动,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泵针筒 更换方法 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