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本文通过对面肌痉挛护理方法的研究探讨,完善科学周到的护理方法对于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肌痉挛的护理上要注重术前术后的一般护理,并发症的监测,更要始终关注患者的细微心理波动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以使患者保持最佳手术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要贯穿患者整个住院过程,贯穿始终,运用最好的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满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卧床制动时间对血管介入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入选我院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患者112例,按照卧床制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拔鞘管后6小时即开始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拔鞘管24小时后开始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食欲下降、术肢麻木、腹胀、腰背酸痛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尿潴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尿潴留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一个月之后,观察对比两个治疗小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中医辨证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96例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和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8.75%)和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5.83%)和总有效率(72.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苏醒44例,对照组苏醒35例,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强心苷的最初使用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埃及时代。1542年,德国学者Fuchsius创造了洋地黄这一通用词汇来命名洋地黄类植物。1785年,WilliamWithering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洋地黄药理作用的著作[1]。此后内科医生开始使用地高辛制剂治疗水肿、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1997年公布的著名的DIG试验结果,再一次奠定了地高辛在CHF中的治疗地位[2]。时至今日,地高辛不仅是缓解CHF患者症状必不可少的最常用药物之一,而且也是控制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患者静息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微量泵针筒更换的方法。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双泵更换法,对照组使用单泵更换法,比较两种更换方法操作所需的时间及患者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到1秒的时间即可完成药物的更换,对照组需要10秒的时间才能完成注射器的更换;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的严重程度和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使用双泵更换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避免了因更换药物而造成药物的间断,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在更换注射器时不易出现较大幅度的血压波动,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